流感疫苗需求突增 供需对接机制待创新
“目前流感疫苗很紧张,来了苗再通知。”10月20日,北京朝阳区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在回复记者预约需求时表示,已经有1000多人在排队等候通知中。
上述卫生服务中心疫苗预约情况,实际只是目前流感疫苗的一个缩影。从部分三甲医院了解发现也存在流感疫苗一针难求的现象,据了解,进入秋冬季以来,流感疫苗供应紧张的消息不断传出。
阿里健康免疫规划中心负责人殷杰向记者介绍称,在阿里健康平台上,近几个月较之去年线上流感疫苗服务预定增加35倍,8-9月份环比增长6倍。
对于目前流感疫苗供求关系的不平衡,疫苗专家陶黎纳向记者表示,需要创新供需对接机制。
据殷杰介绍,据了解,去年虽然也存在疫苗供应紧张问题,但因为地域供求匹配不均等原因,仍有20%的疫苗报废,很多企业是按去年产能进行生产的,目前可以做的就是通过互联网数字化将具体需求摸清楚,现在还有一个半月的窗口期。长效解决机制,就是用数字化机制搭建来年的需求,供应准备好,数量分配,数字化供需匹配,但也不排除有些需求是动态的,这部分如果企业的工艺技术能够跟上也是可以加快供应,如使用基因重组技术等。
需求扩大
早在8月30日的2020年(第37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上,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副院长张辉就表示,今年到现在为止,已经签发了3000多万人份流感疫苗,到流感季来临前,估计将达到5000万人份。
中检院流感疫苗批签发数据显示,1-9月,我国流感疫苗共批签发3396万支,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总量3078万支。
实际上,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2020年的产能实际已经大幅提升。为什么仍出现一针难求的状况?
殷杰向记者分析称,受新冠疫情影响,公众疫苗接种意识提升,带来需求的大量增加;同时,新冠疫情与流感因素叠加,很多政府加强对老年人、儿童等高危群体的接种,进行政府采购。
9月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2020版的《全国流感防控方案》(下称《方案》)。这是我国连续第三年发布全国流感防控方案。该《方案》提出,接种流感疫苗是全球公认的防控流感的有效手段。
与普通感冒有本质不同,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热和全身症状更为明显,严重危害人群健康。
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院士,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等都多次建议接种流感疫苗。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日前表示,今年流感疫苗的接种需求明显上升,北京市也加大了疫苗的采购量。自费疫苗采购量是去年的两倍,但要分批次到货,免费的疫苗比去年增长了21%。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执行副院长冯录召表示,我国流感疫苗接种率每年在2%至3%,今年预计接种率会达到4%。
在此背景下,华安证券认为,目前我国流感疫苗渗透率较低,随着获批厂家的增加、产能提升以及经济实力强的地区为重点人群提供免费接种,行业增长空间较大,未来市场规模将超百亿。天风证券认为,今年公众对流感疫苗的关注度和需求或将明显增加,看好今年流感疫苗超预期销售。
供需对接机制等待创新
不过,对于目前流感疫苗供求关系的不平衡,疫苗专家以及疫苗生产企业都向记者表示,目前的现状基本定型。
“产能是在车间建设时候就基本确定了的。产量的增加基本也只能通过延长生产季的时间,所以解决不了当前状况。因为延长生产季,后面生产的疫苗也相应延后获得批签发。”一位疫苗生产企业负责人指出。
据介绍,疫苗生产企业每年需要根据WHO推荐意见确定下一个流感季节流感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计划。
目前尽管已有新的基因重组工艺,但是我国主流工艺仍然是用鸡胚(受精后孵化10天左右的特种鸡蛋)。作为最成熟的流感疫苗技术,鸡胚工艺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产出的流感疫苗安全、有效,且成本低,但是周期长,一般在4到6个月,而且会受到鸡胚供应的限制。这样,每年流感疫苗的上市时间最早在6、7月份。
这样的长周期也决定疫苗企业很难根据需求灵活调整产量。由于流感疫苗只有1年有效期,而流感病毒毒株每年都在发生变化,上一年的疫苗如果没有用完,必须销毁,全部投产可能导致生产过剩。从生产企业的角度,20%的报废很可能导致亏损,在需求没有确定的情况下不敢扩大生产。
事实上,除了产品损失,还会产生医疗废物处理、运输等费用。因此,为了避免浪费,疫苗厂家往往只能根据前一年市场需求和原料来确定新一年的生产量。
对此,陶黎纳认为,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供求对接机制:以需定产,适当浮动。
殷杰向记者分析称,政府和企业通过数字化匹配,可以了解接种人群需求情况,疫苗供应分布情况,从而对地域化需求供给进行优化。
据了解,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均已建立预订购系统,提前7-10个月预订次年流感季所需疫苗。殷杰也表示,可以从订单源头进行数字化匹配,建立供需联动机制,让企业提前进行生产准备,进行订单式供应。
殷杰表示,“疫苗需求也会有部分变化,因为疫苗生产周期较长,3月份搜集的数据可能在9月份会发生变化,企业可以考虑从生产工艺和数字化供需匹配上优化流程,做出实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