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影业坚持“内容+技术”战略 为后续发展带来机遇
7月25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主论坛开幕前,国内几家头部电影公司高管在休息室聚首。阿里影业总裁李捷在接受包括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坦言,电影将不再是资本追逐的行业,市场变得理性。影院会趋向于进入院线的资产重组,内容公司出现优质人才回流大公司平台,形成工作室机制、控股公司的机制,发行将出现头部发行公司。“作为一家兼具内容+科技的影视公司,阿里影业希望借助技术的手段,将电影的影响力触达给更多人,满足观影用户的期待”。
“暂停键”
今年的春节档原本是众多电影公司翘首以盼的时刻,《唐人街探案3》《囧妈》《姜子牙》《夺冠》《紧急救援》《急先锋》《熊出没》七部电影构成“最强春节档”。多家券商给予70亿元左右的票房预期。其中,中金公司曾预计春节档票房为69亿元,同比增长17.0%。但疫情改变了电影人的美好念想。1月23日,包括《唐人街探案3》在内的七部电影宣布撤出春节档,国内所有的影院同时也按下“暂停键”。
“一夜之间的反差是最痛苦的,前几天还在想着电影票卖不过来,会不会出票系统出问题,但后面面临退票退不过来了,那段时间压力很大。”谈及疫情影响,阿里影业总裁李捷不住地感慨。
阿里影业旗下的淘票票系国内电影票务巨头,彼时的角色由卖票转而为退票。李捷介绍,4月中旬前公司主要忙于退票,公司客服系统是国内体量最大的淘宝C端客服系统,但仍面临撑不住的压力。“因为要考核接通率,外面打进来电话要退票的接通率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值,因为接不通用户会有投诉的,要保证每个座席能接到,大多都是询问退票的。”
酝酿变化
疫情带来危机之后,行业回归理性的看法正被广泛认同,这亦为后续发展带来机遇。
市场泡沫一度制约行业的有序发展。电影产业的泡沫自2014年形成,至2016年达到高峰。一组数据显示,全国一度达到立项审批的电影公司有1500家至2000家,即300亿元-400亿元票房的市场对应1000多家内容供应方。电影行业自2018年开始加速去泡沫,众多“热钱”选择退出。李捷直言电影肯定不再是资本追逐的行业,市场参与者都冷静了。
经历一轮阵痛之后,行业有喜亦有忧。李捷认为,真正想坚守做好内容、有资金实力、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公司会留下来,有投机心理的资本退出。因为疫情的影响,预计今年电影供应量比去年同期下降大概三分之二,一些非常有活力且创造型的内容公司将失去持续拍电影的能力。电影供应量下降会在明年体现出来,尤其明年暑期档之后会出现断档情况。
“这次疫情之后中尾部的影城难以维系,我认为电影院行业一定会整合,已有一些大院线在谈战略合作。”李捷指出,优秀的制片人和创作者会回归大公司,小的内容公司会减少,阿里影业未来也会考虑工作室的方式。疫情期间众多发行公司出现转行或退出,整合的趋势非常明显,未来有能力还继续留在发行领域的公司大概就3家到5家。
内容+科技
成立初期的阿里影业发展处处碰壁。“2014年、2015年,我们一直在内容方面做尝试,但那段时间很不顺利。我们拍的片子是大阵容加大导演,但效果并不好。”李捷回忆互联网团队调进阿里影业后,内部有一次严肃的讨论,重新思索公司的打法。“结论是最好的人才当时都在自己创业,阿里影业吸引不到特别一流的人才。但我们的长项是做平台,有产品运营能力。所以当时确定先把淘票票并入到阿里影业,想把淘票票做成中国一流的票务平台,第二步是宣发,第三步是做内容。”
时间验证了当初的判断。“我们用了三年时间,灯塔和云智分别在宣发和影院管理系统位列第一,淘票票在票务平台位列第二。于是,整个行业里最好内容的人和团队愿意和我们合作了,宣发和投资也找我们合作。去年我们是民营企业中参与电影投资获得票房最高的一家公司,所有投资电影加起来票房超过100亿元,占去年总票房的四分之一多一点。”李捷说。
阿里影业在内容投资层面战略清晰。在海外,公司专注发现海外优质爆款电影,陆续参与出品了《一条狗的使命》《绿皮书》《海上钢琴师》《何以为家》。而在国内市场,则主要参与重要档期的头部电影,并开始参与合制和自制。
今年6月,阿里影业任命李捷为阿里影业总裁。李捷提出了阿里影业是内容+科技公司,强调内容优先于科技。“我70%-80%的精力会放在内容制作和内容投资,这也是公司的战略。”李捷透露,在科技上将继续强化淘票票、宣发平台灯塔、影院平台云智的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