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均衡发展 苏宁未来聚焦两件事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百货商店,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线上线下融合,新中国零售业走过了70年的变迁,而在中国零售行业高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苏宁。
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说,“变是找死、不变是等死”,转型之路不亚于一片沼泽地。从第一家电器专营店到第一个综合电器连锁,从率先提出O2O发展战略再到“智慧零售”的全面落地,每次在关键的历史节点,苏宁总能做出极有预见性的选择。可以说,苏宁不仅是零售业发展的缩影,它的发展更是折射整个零售业的发展历程。
“这70年真的是蛮感慨的!回过头来看,有的时候看不出来有多大的变化,但你把时间放长一点就看见这里面变化确实是蛮大的。”在苏宁南京总部的一间会议室里,苏宁易购副董事长孙为民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道出了自己的一番感慨,并分享了自己前不久在山西隰县的一些见闻。
记者在与孙为民的交谈中得知,隰县过去一直是贫困县,但现在环境有大变化:过去住大土窑,如今住坡顶。不仅仅如此,住在坡顶上的人家还可以种梨,且收成也不错。一亩地可以产5000斤梨,地头上收到4元一斤,一亩就已经两万元。如今,人均都有五六亩地,这不得不让人惊叹,自然资源极其匮乏的地方现在也能做得这么好。
孙为民说,“从大的时代背景来讲,如果说没有国家的基础建设,没有互联网的信息网络,没有公路跟上,种什么东西也无法跟外界联络起来。回过头再想想我们企业所经历的,我们干了几十年,还是这个活儿,只是现今的做法已经和过去的做法完全不一样了。”
“一部中国零售史,半部看苏宁”。作为中国零售业的杰出代表,苏宁自1990年创立以来,在29年的创业中一路狂奔,从空调专营的小门店,发展成率先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智慧零售巨头。可以说,苏宁的蝶变投射出中国零售业与中国企业的奋斗历程。
从专业零售开始
谈起整个中国家电业经历的发展,孙为民将之简要概括为:从最初的进口到部分的国产合资,再到当下基本由国产占主导。“当然,中国家电业在发展过程中间实际上有一个结构性的转变,就是从短缺到相对的供大于求。”
“对苏宁来讲,早年我们董事长刚创业的时候,不要说是家电,大部分的消费品都处在短缺的经济时代。”孙为民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改革开放初期,商品流通不畅大大制约了零售业的发展,苏宁创始人张近东决定在零售领域创业。1990年,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影响,张近东手握10万元正式“下海”,在南京宁海路一间不足200平方米的小门面里创立了当时国内最早的电器专营店——苏宁。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彼时的苏宁只销售空调,并非当时最流行的电视和冰箱。孙为民表示当时选择空调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空调的市场不那么敏感;二是空调经营起来非常麻烦,送货、安装、维修,且风险很大。风险体现在:当时的空调主要是用在计算机房、实验室,医院病房等特殊场合,使用要求特别高,如果空调在使用过程中间出了问题,维修保养跟不上,责任很大。
“我们没有背景和资源,那就得干苦活、脏活、累活。”孙为民说。
由于空调的活又脏又累,风险还大,自然选择的就不多,但对于苏宁而言,最开始做空调产品也较容易切入这个市场。在孙为民看来,抛开空调不太好做的一些因素,在那个年代,空调的利润实际上还是非常不错的。
90年代后期,苏宁的空调业务已经空前壮大,做到了40多个亿。但同时,中国住房改革之风兴起,老百姓(75.940, 0.58, 0.77%)对电器的需求量剧增,苏宁决定向综合电器连锁转型。
转型综合连锁
2000年对于苏宁而言是个转折年。这一年,苏宁停止开设单一空调专卖店。随后开始全国标准化开店之路,苏宁战略聚焦在“综合电器升级,连锁扩张提速”:2001年,平均40天开一家店,净利润2525万元;2002年,平均20天开一家店,净利润5856万元;2003年,平均7天开一家店,净利润9890万元;2004年,平均5天开一家店,净利润105.5亿元。此后5年,苏宁的开店速度更是达到了2天一家,堪称行业奇迹。
但在向综合电器连锁转型过程中,苏宁不是没有竞争对手,在同一时期的竞争对手当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有国美。
外界之所以会把苏宁和国美放在一起来关注,主要原因就是两家走的路径在最初时有某些相似的地方,都是全国布局。彼时,还有很多搞连锁的企业是从区域布局开始,如上海的永乐、江苏的五星等。当时的两大流派:一个是区域,一个是全国,而在这个过程中,走全国布局路径的大家会关注度更高。实质上,尽管最初苏宁和国美在表面上一开始看着确实是有些相似的地方,但看得越久就越能发觉两家企业其实形似神不似。
具体来看,在向连锁转型的过程中,苏宁始终遵循的是“后台优先”的战略:苏宁会把信息化的建设,物流的建设以及人才的建设等作为一个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渗透到前台;而国美则是“前台优先”的战略,始终把店面数量放在首位。“国美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说店面数量一定要超过苏宁,但最后,它(国美)的店面数量还是让我们超过了。”孙为民对记者回忆道。
孙为民认为,由于苏宁后台基础强,开店其实不算是很累的事情。“实际上,差不多到2010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转型互联网,对开店这件事情已经不在意了,但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店面数量还是轻而易举地超过了它(国美)。”
官方数据显示,到2009年,苏宁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商业连锁企业,店面过千家。
线上线下均衡发展
而在苏宁的发展史上,10年的互联网转型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按照孙为民的说法,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中国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完全照搬美国模式(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那个时候,大家都在照搬美国的模式,想法很简单,认为只要把商品搬到网上去卖,这样一来,没有店面、没有租金、没有人,那一定就有优势。但实践证明,这实际上是一个极其简单化、理想化的想法。结果,这批电子商务的企业还没到2000年左右的时候,基本就“熄火”了;差不多到2003年的时候,中国电子商务第二次崛起,这一次走了一个跟美国完全不同的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平台模式,它不是网络零售,而是网络零售服务,是网络零售服务的一个平台,主要的收益模式来自广告。
“苏宁做电子商务,若想重复这样的模式,那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我们做的实际上是在传统的实体零售上再叠加,加上一个新的渠道,也就是电子商务的渠道。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电子商务出来了以后,它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行为以及习惯方式。对苏宁来讲,如果我们不适应这种变化,就很有可能与消费者没有交集了,这是一个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孙为民向记者坦言。
在孙为民看来,做电子商务渠道对苏宁来讲,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从虚拟渠道建设的原理和人才各个方面来讲,确实跟传统的店面是不一样的,其主要依赖的是IT信息技术方面的支撑。
2009年,苏宁正式触网,对于拥有二十年线下实体经验的苏宁来说,这次挑战是一次从轻技术向深度技术转型的重大战役。
不过,在线信息化的建设和线下配送网络的成熟,让苏宁很快转型成功。几年间,苏宁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投入高达数百亿元,在美国硅谷及中国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武汉等地设立研发基地,建立了从前台产品、后台运营、内部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化体系,实现了商品、供应链、金融支付、物流服务、市场推广等全流程实时、在线管理。
这期间,苏宁基于更多数据应用来使管理更加精细化和高效化,推出的线上平台苏宁易购一举杀入三甲之列,但苏宁还是保持了自己双线优势的独立性,并在2013年率先确立O2O的发展战略。在线平台虽然曾经一度喧宾夺主,但苏宁还是坚持完成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实践和转型,并且成为绝无仅有的双线霸主平台,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
苏宁智慧零售的“革命性”和引领性,汇集全球最先进科技理念和门店的千百万业态,同时也对供应链、场景、支付、营销、新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打破线上线下的界限实现了完整的智慧零售图景。
经过十年互联网转型发展,可以说,目前在全球零售业,苏宁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实现线上线下均衡发展的企业,全客群、全品类、全渠道布局全面完成,线上多频道、全品类,线下多业态、全场景,成为发展最充分的全场景互联网零售企业,成为全球零售业独特样本。苏宁的互联网转型对于传统企业有借鉴意义。
未来聚焦两件事
而对于未来,苏宁聚焦的就是两件事:第一个是打造专业的全场景;第二个就是智慧供应链。而这两件事跟苏宁的大战略有关系,有了强大的场景、供应链能力,如果在一个封闭体系里,仅仅为苏宁易购自营服务的话,效率是发挥不出来的,那就要社会化。通过跟外部的合作,可以摊薄成本产生效益、边际效益,另外对社会来讲,就可以把苏宁拥有的能力带给了大量的社会中小企业合作伙伴。
全场景智慧零售,坚持零售本源,顺应时代趋势,致力于将智慧零售打造成为引领未来零售发展的商业模式。致力于构建全场景智慧零售生态系统,不断创新线下业态场景,包括“两大、两小、多专”在内的零售业态族群。
不得不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苏宁都会很快适应,并不断变换思路来谋求发展,而一旦其确定了目标就会义无反顾地坚持。
在采访的最后,孙为民这样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对苏宁来讲,还是属于做实业的思维,并不畏惧创新。“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自己颠覆自己。其实从企业角度来讲,没有一个企业愿意创新,但到顺应趋势的时候,你就必须要去顺应趋势去创新。”
“我们从来不说自己越来越好,但我觉得我们越来越能够适应未来,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孙为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