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一带一路” 农机企业迎发展新机遇
当前, “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加快推进落实阶段,农机企业作为 “一带一路”建设主体之一,正进入结构转型、品质提升、阶段调整的关键阶段,企业应自觉把产业发展融入 “一带一路”倡议之中,把企业自身优势、能力与沿线国家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农机产业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努力实现新的发展目标。
培育全球视野 加强战略思维
农机企业要在 “一带一路”建设中作出应有贡献、实现较好效益,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主动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发挥自身的综合优势。要明晰自己的溢出价值和薄弱环节,优化发展定位和目标,确立未来持续发展方向。增强配置全球资源、吸纳高端研发、制造能力,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从两种资源、内外市场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和营业规模。以 “一带一路”重大项目为载体,全方位、全产业链探测发展机遇,努力获取先发优势。
中国农机产品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在国外发展中国家市场拥有广阔的空间。发达国家中高端农机产品研发模式、核心备配件技术等对于中国农机企业具有一定的引进、消化、吸收等合作价值。利用 “一带一路”倡议机遇,促进农机企业资源互补,实现发展目标是一项多赢的选择。
此外,农机企业还需要结合战略目标,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通过合资合作、战略联盟等举措,尽快建立健全中高端研发、制造和营销体系,持续加强综合竞争力。主动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培育自身差异化发展优势。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中国农机企业名片。
创新发展模式 融入区域市场
“一带一路”建设要求农机企业不仅要“走出去”,而且同沿线国家的发展需求相融合,目前,我国农机企业逐渐进军南美、东欧、西亚、中亚市场,对全球第三世界国家的农机市场实施了市场布局。
由单一产品出口向提供成套农业装备转变。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机制造大国,形成耕种管收农机产品系列化发展格局,产品品类达到4000多种,具备成套设备系列化出口优势,能够满足粮食作物及大部分经济作物的全程化机械需求。
由产品出口向区域投资、项目建设、整体运营转变。改变单一产品出口传统,探测本地化制造、销售、服务模式。通过建立组装厂、研发中心等,形成 “中国+海外”制造、研发体系,全面提升企业核心自主知识发展水平。达到由短期获利向长期经营、持续发展转型,打造农机品牌和标准。
由订单式贸易向线上线下渠道建设转变。农机企业应向 “互联网+”业态发展,构筑线上线下同步发展的模式。加大精量播种、高效施肥、精准施药、节水灌溉和大马力、高性能农机装备示范推广,让企业和消费者零距离沟通,加快向战略导向型理性融通转型。
注重资源优化 实现共赢推进
农机企业在海外发展要坚持 “共商、共建、共享”的思路,相互依存、利益共生,站在双方协同的角度考虑问题、保障利益,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在 “一带一路”建设中,农机企业应从双方长远利益出发,统筹合作的目标任务,输入当地急需的产业、服务或输出当地迫切需要的制造资源、供应资源,共同把中高端需求增量市场做大,避免与低端存量资源的非理性竞争,发挥出各自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通过协同发展共同享有资产及相关资源的增值和受益,实现更高层级的发展目标。在实施海外投资项目时,农机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公益事业,提升企业影响力,促进项目在当地的认同度。
持续优化资源提升能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不少农业大国、制造强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充沛的制造资源。我国已经有农机企业进行了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基地、研发中心等布局,重点研发、制造动力换挡拖拉机、大型纵轴流谷物收获机等中高端农机产品,不断丰富、完善全球化产业链的品牌集群、增强供应链的配套体系,实现价值链与海外区域市场的发展融合。尤其是在国内农机市场阶段性结构深度调整的竞争态势下,农机企业要注重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养成。加快整合全球技术和发展模式,一方面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服务,推动自身发展和产业升级,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另一方面最大限度满足需求区域对传统资源的升级、转移,实现资源的科学运用。
做好人才的专业化、本地化培养。农机企业在海外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复合型员工的支撑。农机企业以获取先进技术、管理模式和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应重点选择发达国家和地区。注重人才的引进,培养一批熟悉国际经营的专属性人才。坚持用人的本地化政策,通过项目招聘、国内培训、联合培训等措施,注重当地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培养,是一项成本低、见效快的路径之一。海外员工原有的地脉、人脉、文化等优势,更能促进项目的对接促进、持续发展,为合作对象带来合作利益的同时,也为其培养出了合格的技术、管理、制造人员团队。
深耕细作市场 规避经营风险
践行 “一带一路”倡议,企业应坚持稳步推进、量力而行,努力实现稳健发展。
降低经营风险。农机企业应全面进行合作项目的依据性分析和市场化运作风险论证。邀请第三方调研、汇总、分析实施 “走出去”战略中涉及的项目、相关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企业失败和成功案例等机遇和风险。摸清当地的产业投资环境,在分析并购所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估企业的承受和化解风险能力的基础上选择目标企业,为企业制定跨国合作方案提供翔实的参考信息和决策依据。摒弃低价策略、推进价值有序竞争模式。条件具备时,采取风险防范预案、购买保险等方式做好风险对冲,做到风险的最低化。
提高文化性融合。农机企业要了解合作区域国家、社会文化民俗。在尊重当地风俗传统、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创立跨文化管理的经验。密切与合作企业所在地的政府机构、行业组织、工会团体的沟通、合作。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举办庆祝中国节日活动,传播中国文化,让双方更好地相互沟通、相互尊重、相互融合。加大文化与环境、管理各要素的有机结合,推动企业发展目标顺利进展。
加强政策性指导。 “走出去”战略涉及国内外多方利益,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政策指导,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引导发展方向,使我国企业在把握 “一带一路”机遇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行业协会牵头制定行业内贸易规则,借鉴跨国公司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国际惯例、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减少审批程序,建立绿色通道。建立和发展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为 “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多元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农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