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熬夜会导致前列腺素等激素分泌紊乱
每天晚上洗漱完毕躺到床上,奇点糕捧着手机对自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看完这个XX就睡。
但是,网络世界如此精彩,结果,你懂的。
说了这么多,想看的球赛还是继续看,想玩的手机还是继续玩,看来还是研究不够重磅(吓人)啊。
这不,更重磅(吓人)的来了,一宿不睡,免疫也要崩溃啦。
德国图宾根大学的StoyanDimitrov博士和其团队近日在《实验医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发现该睡觉的时候不睡,会破坏人体内肾上腺素等的昼夜节律,导致其水平异常升高,抑制T细胞对靶标的粘附能力,T细胞和抗原结合受到影响,影响正常免疫功能。
T细胞的正常工作流程应该是这样的。在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或有细胞发生癌变的时候,T细胞迅速反应,在淋巴和非淋巴组织中集合,在整合素的帮助下粘附在靶细胞上,与靶细胞形成免疫突触,精准“开炮”。
在过去的研究中,为了提高免疫,研究人员一直在想办法让T细胞和抗原粘结地更结实更有效率,研究重点都放在促进粘附上。
但是,这边科学家努力让T细胞和抗原粘附得更紧,那边竟然还有一种抗粘附因子,在破坏T细胞和抗原的结合,引起免疫抑制。这种添乱的抗粘附因子就是Gαs偶联受体。
我们熟悉的前列腺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3,4,5]都是Gαs偶联受体激动剂,是降低T细胞粘附性的推手。
虽然激动剂的种类很多,但是它们的特点也挺好找的,就是在睡眠状态下,Gαs偶联受体激动剂会到达一天中的最低水平,表现出极强的昼夜节律[6]。
那么,睡眠状态是否会影响Gαs偶联受体水平、进而影响T细胞的粘附力?想到这儿,StoyanDimitrov博士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StoyanDimitrov博士用巨细胞病毒激活T细胞,并用荧光标记了T细胞的粘附因子,可以更好地观察到整合素水平。
在激动剂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病毒入侵之后,T细胞被抗原激活,诱导激活整合素来促使T细胞粘附在抗原上。几分钟之内就可以观察到整合素水平的上调,并且随着T细胞分化逐渐成熟,整合素水平逐渐升高,帮助T细胞和靶细胞粘附得更紧。
但是如果加入外源激动剂,Gαs偶联受体水平升高,整合素的激活受到抑制,影响T细胞和抗原结合。
而且,Gαs偶联受体还特别鸡贼地知道“挑软柿子捏”。在T细胞分化的早期阶段,整合素分泌较低,在Gαs偶联受体的抑制作用下弱小又无助,最容易受到激动剂水平上升的影响。而那些分化中期和晚期的T细胞,整合素分泌比较稳定,受到的影响就较小。
在接下来的试验中,研究人员验证了志愿者睡眠过程中激动剂水平的变化,并观察激动剂水平变化是否对T细胞的粘附及免疫功能造成影响。
巨细胞病毒阳性的健康志愿者度过了好眠的夜晚(从晚11点-早7点),又在另一天晚上保持清醒,收集血液样本,检测激动剂水平、整合素的活化情况还有T细胞和靶细胞结合情况。
结果显示,在正常的睡眠过程中,T细胞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表现出了明显的昼夜节律,并且和激动剂水平变化完全相反。当志愿者进入梦乡之后,激动剂水平逐渐降低,Gαs偶联受体活性随之降低,T细胞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逐渐升高,在整个睡眠过程中都保持着较高水平,在早上6点,也就是睡醒之前,达到一天中的最高水平。
分化早期T细胞和抗原结合情况,黑色为正常睡眠,白色为睡眠剥夺
再来看看志愿者一宿没睡的时候。凌晨2点左右,这个本应酣睡的时间,被迫清醒的志愿者不仅要忍受瞌睡虫的骚扰,整合素的活性对比正常睡眠时也出现了明显落差。睡眠的缺失导致激动剂水平回升,抑制整合素的激活,原本奔向抗原的T细胞,由于粘附力不够无奈掉队。
至于那些还处在分化早期阶段、十分弱小的T细胞,在睡眠状态下也小小地扬眉吐气了一把。与被迫清醒状态相比,睡眠明显增加了早期T细胞和抗原的结合,增强了免疫。
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在良好的睡眠过程中,T细胞的工作更有效率。反过来,仅仅几个小时的睡眠损失就足以降低T细胞的粘附能力。这提示着,睡眠具有提高免疫的潜力,对于长期睡眠受损的人来说,比如压力过大、抑郁,或者被迫无奈值夜班的小伙伴,就更加应该注意保护自己。
同时,Gαs偶联受体及其激动剂对整合素的抑制作用,也揭示了一个新的免疫抑制机制。在肿瘤生长、感染或者缺氧条件下,关注Gαs偶联受体及其激动剂的水平,或许可以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