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智慧农业探索新模式 “互联网+”助力粮食仓储
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梦想创未来之农业篇”中,科学界预测了“到2050年,全球粮食需求量增长70%左右,而且70%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城市将成为未来农场的聚集地。”不可忽视的是,为了应对未来农业的需求,人们需要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并且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保证生物的多样性,以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科技农业也在摸索、进步着。在技术上加入了无人机、大数据分析等高科技,而在智慧农业的模式上也有所探索和实践。记者带你一窥大湾区智慧农业发展新趋势。
梁立峰是一位“90”后香港青年,2016年,大学毕业后他和中学同学罗伟特、谭慧敏怀着实现科学绿色农业的梦想,来到了位于江门开平市苍城镇的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带着他们掌握的现代农业技术,希望在这里做出一番事业。
罗伟特、梁立峰都是1992年出生,分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谭慧敏则大一岁,毕业于香港树仁大学,三人同是香岛中学的同学。三个香港青年当时大四开展社会实践,一位前辈建议他们选择鱼菜共生项目。香港农业基础薄弱,他们便到广东寻找合适的场地。
梁立峰称,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它把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却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也能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该项目在2016年获得1200万港元投资,前年9月兴建现代化温室和鱼菜共生循环生态生产设备,面积达到50亩,去年2月建成投产,目标是成为全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鱼菜共生生产基地。如果顺利,二期项目将有可能追加投资到5000万元人民币。
在开始的第一年,他们参考很多地方的种植经验,然后开始自己统计数据。“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梁立峰说,“我们到了基地才知道,这里的环境不同,不能照搬国外的技术,我们就自己去寻求突破。几乎常见的蔬菜我们都有试种,每类菜起码都试验了几十个品种。养殖量产化后需要更加科学的依据作为依托,我们一天记录两次各种生产数据,形成了自己的数据库。可以说我们是数字化种植。”
两年多来,他们通过调整鱼、菜的比例以及其他影响因素来收集数据,现在已经能够预估蔬菜的数量和成熟期。截至目前,他们的团队共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以及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让他们对项目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也让越来越多像他们这样的港澳青年创业者看到了政策利好,来到广东寻找机会。
“目前,我们已经基本上研究和解决了节能、极端天气等问题。顺利的话,产品明年下半年就可以实现量产上市。”梁立峰说,“我们的目标是,当实现用鱼菜共生的方式大规模培育有机蔬菜后,还会回港销售。”
邹子龙,珠海绿手指有机农业园董事长。这位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9年前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一头扎进了珠海偏僻的乡村。农业园里的规划建设、农作物种植计划,农耕生产标准都是他来制定。他一门心思放在搞好生产质量上,搞有机农业,先要有养殖。除了养鸡鸭猪鱼,他们还养了几十头牛。邹子龙说,养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收集粪便,白天一群牛被员工赶到湖边草地上放养,一只只白鹭和其他水鸟飞来,时不时地立在牛背上,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对于热爱大自然的人来说,与坐在办公室里相比,放牛的工作是一种享受。
邹子龙引入“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模式,即搭建消费者和生产者(农民)之间直接联系的纽带,“我保证你能吃上有机菜,你跟我一起承担天灾的风险”。具体来说,消费者提前预付一年的菜款,生产者可以根据订单进行计划种植,消费者可以共同参与种植计划、监督生产,生产者保证提供真正的有机菜,但一旦遇到天灾等不可抗拒因素,消费者也要承担一定时期吃不上专供菜的风险。凭借这一模式,目前“绿手指”有长期订单800户,散单1500户。
共享无人机
农民共享无人机施肥施药
无人机在农业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用无人机施肥施药效率要比人工提高70倍,但是并非每个农民都有条件使用无人机。
有没有可能通过“共享”让更多农民用上无人机呢?2017年底全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班开班现场,珠海羽人农业航空率先提出推广流动式共享农用无人机服务站,共享无人机进行施肥喷药服务。在珠海台湾农民创业园现场,一片绿油油的菜地上,项目经理陈惠瑜打开一个集装箱,取出一架无人机,为其配备好农药,娴熟地操作着遥控器……
当时羽人重磅推出AI时代的新农耕文化——飞耕场站,带来更智能化的农业作业设备和监管系统解决方案,实现流动式共享农用无人机统防统治服务,进一步解决目前植保飞防服务过程中的困难,其第一代飞耕场站在北京博览会一经亮相便受到参会者青睐。
场站是集多功能农用无人机储仓、电池充电柜、农药搅拌机、发电机、后台管理系统、田间系统于一体的智能化飞耕场站。简单来说就是在作业区安放飞耕场站,用户通过APP可以购买作业服务或租用农用无人机进行作业。从使用无人机、装药配药到续航换体等都可以在场站完成,且每个场站比人工施肥施药可减少农药使用4.5吨、节省化肥150吨、节水20吨、节约用电2500度,通过专业化田间管理可减少土壤污染、农药残留,让农业更绿色环保、高产高收,达到虫口夺粮的目的。飞耕场站未来将尽快在省内部分农场、农创园以及有条件的田间地头推广。届时,当地农技人员或新型职业农民只要扫二维码、刷APP就可以打开集装箱门,使用无人机甚至使用配制好的农药或化肥。不会使用无人机的农民可以购买由服务站直接提供的“无人机农药化肥喷施专业化一条龙服务”。
组建益农信息社创新服务农民
佛山市十佳新型职业农民何伟华是一名80后,他于2004年在电商平台销售自家和当地生产的种苗,先后组建顺德区农业水产站、中国水产连线、南方水产信息网等网站,并经网站向国内和东南亚国家销售广东地区生产的水产种苗和商品鱼。目前三个网站的用户累计数已达10万人次。
何伟华回忆,15年前的互联网还没有现在那么普及,多由农业中介将农产品收购回来,再通过网络找到经销商。从事过3年广告业、又是从农村出来的何伟华深知品牌推广对于农产品发展的意义,于是他联手三两好友开始在互联网上寻找农业发展的蓝海。从2010年开始,通过其网站进行销售的农户逐渐增多。
在佛山,像何伟华一样的新型职业农民以及新型农业服务方式也将越来越多。此外,佛山还将分类建设村级益农信息社。一方面,佛山打造标准型益农信息社,主要提供公益、便民类服务。同时,佛山还将建设主要提供电商、培训类服务的运营型益农信息社。
此外,佛山正加快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效模式,建立完善“从田头到餐桌”的追溯体系。再过不久,佛山的农产品将有“身份证”!在顺德,20家以上试点农贸市场全面实施“食用农产品(散装食品)电子支付+快检追溯+食安保险”项目,在食用农产品“检测+追溯”平台基础上,引入食品安全保险,在试点农贸市场内为消费者免费提供农产品检测查询、支付、食品安全保险的“一条龙”服务。
走进佛山市新粮食储备库,28座约40米高的浅圆仓,3排新型平房仓整齐划一地展现在眼前,气势恢宏。这个按照国内一流、省内第一标准设计的新粮仓,占地面积259.41亩,总建筑面积7.02万平方米,建设总投资约4.5亿元,属于国家粮食重大工程和省重点项目。
这个新粮仓最大的特点在于引入“互联网+”,使得粮食物流、管理、保粮实现全程智能化与信息化。将智能出入库系统、仓储业务管理系统、管控一体化作业系统、智能仓储系统、远程监管系统、智能安防系统、三维可视化系统等集成到数据共享平台,从而打造储粮状态全方位感知、粮食物流过程安全可溯源的“智慧粮库”。
实际上,在“智慧农业”方面的探索,佛山走在了全省前列。据了解,早在2016年,顺德区政府与华南农业大学就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顺德现代农业引入高端智库,设立华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顺德分院和华南农业大学顺德现代农业总部经济研究院,全力打造“开放顺德,智慧农业”。双方的合作还涵盖共建国家级检测实验室、开展人才培训、科研成果转化等。
在佛山禅城,农村集体经济数字云图也雏形初现。据了解,该经济云图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了禅城区资产交易信息、合同信息、财务信息等要素,实现农村集体经济一张图管理,为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村资产管理及财务管理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