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助力旅游服务供给须重视市场决定性作用
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在旅游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调动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旅游业发展,探索推广旅游PPP实施路径、发展模式及长效机制,提高旅游投资有效性和公共资源使用效益,建设一批旅游PPP示范项目作出全面部署。
旅游业,一直被视为拉动消费、投资、进出口“三驾马车”的重要引擎。近年来,随着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目标的逐渐实现,旅游业显然成为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增长点。一直以来,围绕旅游市场的规范发展,有关部门可谓部署不断,目的就是尽快形成规范有序发展的旅游市场,同时利好旅游市场蛋糕不断做大,切实对内需消费形成强有力支撑。
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旅游市场服务供给正显现出供给速度和质量提升上的短板,基于此,经济拓展旅游市场边界,实现服务供给的全面提升,正是补齐这一短板的明智之举。其中,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地方发展旅游市场意愿高涨的实际,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显得正合时宜。
《意见》强调,要坚持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全域旅游为导向,以优质旅游为目标,逐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着力发挥旅游业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动旅游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同时,推广旅游PPP模式要坚持“明确内涵、厘清外延,夯实基础、全民受益,加强引导、规范发展,运营为本、重诺履约”的原则,促进旅游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完善旅游资源资产价值评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公共服务的需要。
对于旅游服务市场引入PPP模式,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对地方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相较于一般意义上的基础设施投入,如道路、桥梁等而言,其吸引力显得更胜一筹,毕竟,我国旅游市场的崛起速度和国人对旅游服务的消费热情是确保投资回报的重要保障。实际上,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关联广泛的类别,正切实发挥着强劲的带动作用。有数据显示,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关联产业超过110个,且近年来对相关产业的贡献不断凸显: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和商业的贡献率超过40%。
显然,繁盛的旅游市场和高度关联的旅游产业对于实现地区发展和民众的就业、增收都意义非凡,其背后对投资的吸引力和回报率自然也就高于一般产业带来的相关关联作用。因此,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在放开的旅游市场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在带来丰富旅游市场服务供给的同时,既可以对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活力,丰富财政税收,同时还可为民众消费旅游产品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
《意见》明确,将重点支持旅游景区、全域旅游、乡村旅游、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旅游厕所、旅游城镇、交通旅游、智慧旅游和健康旅游等新业态领域的项目发展,进一步推动项目实施机构对政府承担的资源保护、环境整治、生态建设、文化传承、咨询服务、公共设施建设等旅游公共服务事项与相邻相近相关的酒店、景区、商铺、停车场、物业、广告、加油加气站等经营性资源,进行统筹规划、融合发展、综合提升,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其中,将优先支持符合要求的全国优选旅游项目、旅游扶贫贷款项目等存量项目转化为旅游PPP项目。
不难发现,旅游市场服务供给引入PPP模式,其正面意义堪称广泛。特别是,在当下经济社会领域更加聚焦改善商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全方位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放开旅游服务市场,为PPP发展创造更多平台与机会,无疑将对公私合营和混合所有制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但必须提醒的是,要寄望PPP模式发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形成高效经济社会领域产品供给的局面,还必须仰仗并尊重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否则,难免出现“一放就乱”的局面。
为此,《意见》要求,各级相关部门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筛选项目,确保公平竞争,合理分担风险,保障合理回报,严格债务管理,强化信息公开,加强绩效考核。同时,要加大政策保障,强化工作协同合作,建立优先推荐函制度,优化资金投入方式,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拓宽金融支持渠道,建立动态评估调整机制,合理安排旅游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