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水泥:“中国式内部人控制”引发关注
4月初,山水水泥大股东和董事会部分成员强行进入其在山东济南的内地营运主体山水集团总部事件,引发媒体广泛关注。印象中,该公司发生上述事件并不是第一次。数年前,同样来自山水水泥的部分职工股东试图强行进入山水集团济南总部,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最终“和平”入住。为什么股东进入自己的公司还需要“强行进入”?而且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发生了两次“强行进入”?
鉴于双方控制权之争的事实和部分股东强行进入的“野蛮”行径,使一些媒体和公众猜测,这次发生在山水水泥的“强行进入”事件是否是前一段风行中国资本市场野蛮人入侵的“升级版本”:这些门外的“野蛮人”不仅“股权入侵”,而且还“肉体入侵”?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对一段时间以来发生在山水水泥的系列控制权纠纷进行历史的考察。我们发现,在控制权纠纷现象背后可能并非一些媒体和公众理解的“野蛮人入侵”问题,恰恰相反,而是一个颇具典型性的“中国式内部人控制问题”。
在中国,一些上市公司有时并非由于股权高度分散和股权激励下的经理人持有足够高的股份,以至于外部接管很难撼动其实际控制地位,但依然存在董事长或经理人实际权力超过其责任承担能力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例如,在山水水泥控制权纷争中,山水集团副董事长宓敬田不仅拒不接受山水水泥董事会做出的解聘决议,甚至解除了中国山水任命的财务总监等四名骨干干部的职务。这一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与中国资本市场制度背景下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和利益等原因有关。我们把这一现象概括为“中国式内部人控制”问题。
山水水泥事实上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内部人控制”例子。
首先,持股比例并不高的张才奎成为山水水泥的实际控制人与他是公司历史上的功臣有关。连续亏损13年的山东水泥试验厂,在创始人张才奎带领下,逐步发展成为在香港上市,全国各地有超过100多家分公司,一度全国排名前四的水泥企业。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没有张才奎就没有今天的山水水泥。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企业并不太长的发展历程中,几乎每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张才奎式的企业家,并成为这一企业的灵魂和核心人物。这构成在中国一些公司形成中国式内部人控制问题中十分重要和独特的历史因素。
其次,中国式内部人控制的形成还有赖于广泛的社会连接和政治关联,这同样是中国很多公司形成中国式内部人控制问题的重要因素。在山水水泥的案例中,当张才奎父子的实际控制人地位受到挑战时,张氏父子请中国建材和亚洲水泥来做“白衣骑士”,一定程度与张才奎在业界广泛的人脉不无关系。在整个围绕张氏父子退股的控制权纷争中,当地政府暧昧的态度同样耐人寻味。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子公司的公司章程修改在并未获得上市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批准的情况下,居然在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同下“生效”,成为引发后续控制权纷争的导火索。山水集团公章在被“非法盗用”后,重新申领,居然被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以“涉及股权之争”而不予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