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内 >

广发证券:下半年主题策略的两条投资主线

2017-07-10 11:11:00

 

来源:

从存量和增量两个维度来看,下半年我们看好“改革+新产业”主题配置:一方面是确定性的改革主线;另一方面是正在渗透的技术革新主线。

一、一周“主题说”:下半年主题策略的两条投资主线

1、从存量和增量两个维度来看,下半年我们看好“改革+新产业”主题配置:一方面是确定性的改革主线;另一方面是正在渗透的技术革新主线。

2、从下半年确定性较强的主题投资推荐逻辑看:

改革主题:关注国企改革(重点是混改)、供给侧改革(电解铝、火电等)、军工改革等;

新兴产业主题:下半年重点推荐主题包括新能源汽车、5G、OLED、物联网、人工智能等。

引言

我们在《精选“性价比”,寻找“长跑冠军”——2017年中期策略报告》提到下半年主题投资的两条投资主线,一方面是确定性的改革主线;另一方面是正在渗透的技术革新主线。从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出发,“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并举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新常态。从存量和增量两个维度来看,下半年我们继续看好“改革+新产业”主题配置。

改革主题主要基于国家战略性的政策驱动,下半年重点推荐主题包括在“由点及面”的扩散效应下微观实施案例有望不断增多的国企改革(重点是混改)、进入“扎实有效去产能”阶段的供给侧改革(电解铝、火电等)、科研院所改制率先启动的军工改革等;

新兴产业主题主要基于政策推动叠加技术更新后产业渗透率持续提升带来的规模化商用前景。下半年继续看好“政策+技术”双轮推动下、渗透率持续提升的新兴产业主题,就目前全球技术推进和国内受益程度而言,重点推荐主题包括新能源汽车、5G、OLED、物联网、人工智能等。

1.1 中期策略:继续看好“改革+新产业”两大确定性方向

在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的大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新旧动能转换,“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并举成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新常态:

“存量变革”方面,2015年以来,顶层政策推动下的一系列结构性改革步入“深水区”,对“存量利益”的再分配,牵涉利益关系的调整。改革体现为渐进式特点,重点关注存在改革增量逻辑的细分领域,包括以增值提效为特征的国企改革(央企重组、混改等)、以化解淘汰传统产业过剩产能、引入新技术新动能提升生产率水平为特征的供给侧改革(电解铝、火电等)、以迫切提升资产证券化率为特征的军工改革等。

“增量崛起”方面,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的新时期背景下,培育和发展一批具备巨大市场增量空间的新兴产业是我国产业升级的战略规划重点:1)“十二五”时期国务院提出用20年培育7大战略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达世界先进水平;2)“十三五”时期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边际扩围,重点包括数字创意产业、基因测序、柔性显示(OLED)、人工智能、物联网、5G、空天海洋等新动能。

相较于二季度,下半年主题投资面临更好的窗口,主要契机来自于利率上行斜率的放缓、三四季度之交“十九大”召开预期对于市场风险偏好的支撑。从中长期稳定性的推荐逻辑看,改革主题主要是国家战略性的政策驱动;新兴产业主题则是政策推动叠加技术更新后产业渗透率持续提升带来的规模化商用前景。

下半年改革将逐步进入政策“落地期”:1)国企改革由“做大做强”到“提质增效”的路线确立,混改仍是重中之重.3月底发改委曾强调“争取做到5、6月改革方案全部报出、十九大前出台实施”,下半年混改有望按照“从央企到地方国企”的思路进入全面执行阶段;2)今年供给侧改革增量较明显的领域包括电解铝、火电等。从17年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供给侧改革已经进入“扎实有效去产能”阶段。目前,钢铁、煤炭去产能任务均完成大半,其改革考核目标主要在资产负债率上,下半年去产能重点可能会在政策考核压力下从钢铁、煤炭过渡到火电等其他领域。3)军工科研院所转制率先启动,军改迈入实施阶段.7月7日,国防科工局召开军工科研院所转制工作推进会,强调《关于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的实施意见》的印发标志着军工科研院所转制工作正式启动,并宣布启动首批41家军工科研院所转制工作,预计下半年军改实施进程加快。

下半年继续看好“政策+技术”双轮推动下、渗透率持续提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题:1)新政策方面,17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以创新引领实体转型升级”列为重点任务之一,下半年如人工智能新规划等新产业政策将陆续出台加快推动产业化进程;2)新技术和新产品方面,上游重大技术突破及中游代表性新品发布都将推动下游产业规模化应用进程,以OLED为例,9月苹果新品iPhone 8发布有望快速释放OLED手机应用终端需求。

1.2 “深化改革”主线:政策驱动,推荐国改、电解铝供给侧改革、军改

1)国企改革:在“由点及面”的扩散效应下,微观实施案例有望不断增多

从央企混改试点来看,下半年有望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1)第一批6家试点央企集团中东航的混改试点方案已经推出,中国联通正在停牌筹划混改事项;2)第二批10家试点央企名单已经确定,其中九家企业已提交试点方案,发改委已批复7家,预计年内将取得阶段性进展;2)第三批混改试点遴选工作已着手启动,预计将提高试点覆盖面,不仅包括数十家央企,还包括地方国企,不仅有集团层面,也有一般企业层面。(资料来源:发改委)

从地方混改来看,未来将更多地寻求模式上的创新多元:1)浙江、广东、广西、上海等陆续公布第一批员工持股试点企业名单,山东、福建、安徽等地积极表态员工持股尽快落地;2)江西、天津等推出招商引资项目,积极引入非国有资本;3)山西、云南国资委与下属企业签订责任书向利润和市值考核机制转变。

2)供给侧改革方面,后续重点关注存在增量逻辑的电解铝、火电等领域

以电解铝供给侧改革为例,核心逻辑为供需结构改善带动铝价上行,进而改善供需基本面。电解铝去产能目前的切入点包括两个方面:1)大力度清理整顿不合规产能.4月纲领性文件《清理整顿电解铝行业违法违规项目行动工作方案》明确10月15日前完成不合规产能督促整改。截止5月底,中国电解铝运行产能3809万吨,符合《铝行业规范条件》电解铝产能仅2954万吨,不合规产能比例仍然较高。2)“2+26”城市环保政策助力限产.2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区域内采暖季电解铝厂限产30%以上;氧化铝企业限产50%左右;碳素企业达不到特别排放限值的,全部停产,达到特别排放限值的,限产50%。“2+26”城市电解铝产能全国占比约1/3,四季度限产启动后有望大幅减少供给。

3)军工改革方面,科研院所改制已经进入最为关键的实施阶段

目前大量军工资产受碍于事业单位身份无法实现资产证券化,以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军工集团(比如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电科集团)资产证券化水平远低于以企业资产为主体的军工集团(比如中航工业集团).7月7日,国防科工局召开军工科研院所转制工作推进会,强调《关于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的实施意见》的印发标志着军工科研院所转制工作正式启动,并宣布启动首批41家军工科研院所转制工作。下半年科研院所改制进程有望率先提速,未来相关资产证券化不再存在制度困难,中长期内各大军工集团的资产证券化有望提升一个层次。

1.3 “新兴产业”主线:技术推升渗透率,重点推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从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看,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划分为“期望膨胀期”阶段,产业化进程初步推进。以人工智能为例,随着计算/储存能力大幅提升以及神经网络的持续进步,人工智能发展速度较快,如智能机器人、认知专家顾问、机器学习、自动驾驶汽车等热门技术均在曲线左上方期望值较高区域,但是,人工智能距离完全成熟仍需5-10年。

产业关键技术成熟将在较大程度上推进产业化进程,提升产业渗透率。就目前全球技术推进和国内受益程度而言,下半年可关注5G、OLED、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渗透率提升带来的投资机会:

5G:上游基站升级及中游网络建设率先加速.5G大规模商用预计在2020年前后,但是上游基站升级和中游网络建设需提前1-3年部署,下半年有望迎来相关企业加速布局的时间窗口。

OLED:Iphone8发布有望扩大手机终端需求。短期来看,9月首次规模化应用OLED屏幕的Iphone 8发布有望从手机端需求打开量产市场,加上LCD存量替代及国内产能加速投放,产业渗透率有望迅速提升。

物联网:产业链受益于NB-IoT商用进程加速。上游主要芯片商华为三季度将开始量产商用;中游运营商电信、联通已开启商用或试商用进程。随着NB-IoT商用进程提速,下游垂直应用行业也将快速渗透。

新能源汽车:特斯拉Model 3量产有望改变产业链供需格局。7月3日,特斯拉确认Model 3将于7月28日量产,8月预计量产100台,9月量产超过1500台,至12月底月产2万台。一方面,Model 3车型具备5.6秒百公里加速能力、续航高达345公里、价格相对廉价等高性价比特征,有望短期内拉升特斯拉销量;另一方面,特斯拉作为全球电动车市场龙头,此次量产有望中长期内影响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需格局,其中,由于特斯拉传统零部件采取全球化采购的方式,因此国内厂商有望受益于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链供应。此外,随着政策红利、环保需求以及锂电池等配套技术、设施的完善,新能源产业渗透率有望在中长期内持续上升。据16年10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规划,我国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超过210万辆,渗透率达7%以上,相比16年提升5.2%,到2025年和2030年,渗透率将分别达到15%和40%。

二、一张表读懂近期主题事件

本周重要主题事件包括:2017年7月11-12日GLSC2017第五届全球供应链大会(供应链)和2017年7月13-14日2017中国大数据应用大会(大数据)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