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核能产业链多点开花 设备制造领域将率先受益
进入“十三五”阶段的核电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全新时代。根据中国核电(601985)中长期发展规划,截至2020年,规划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加之顶层设计中核电设备的刺激利好,业界普遍预测,核电产业将以几何倍数增长。
随着电力需求急剧增长,核电将成为我国电力建设今后优先发展的方向之一。事实上,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相对于火电的发电方式,核电不排放污染气体,能源转换效率高,同时又兼具火电输出稳定等优点,被业界视作可大规模替代火电的稳定基础能源。截至目前,中国共有35台在运核电机组、21台在建核电机组,在建核电机组数居世界第一。
2017年初发改委和能源局印发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给核电设立了一个高发展目标: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在沿海地区开工建设一批先进三代压水堆核电项目,开工建设CAP1400示范工程。与此同时,按照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十三五”末,中国在运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机组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机组总数将达到世界第二,2020年,中国在运在建核电达到8800万千瓦。
另据国家能源局公开数据,截至2016年全口径发电设备容量达164575万千瓦,同比增长8.2%。其中,核电装置容量达3364万千瓦,同比增长23.8%。与此同时,源自上海证券报此前报道消息称,仅在2016年1月至10月全国发电量48646亿千瓦时,其中核能发电1718亿千瓦时,占比为3.5%。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核电在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的占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由于此前福岛事故后核电建设进入低谷期,持续几年核电审批步伐较为缓慢,人们对建设目标能否如期达到产生怀疑。对此,安信证券一份研报曾指出,若要顺利完成“十三五”期间核电发展规划目标,接下来的四年内中国年均需要投入建设6至8台百万级千瓦的核电机组,未来核电产业链将迎来千亿级的市场规模。仅就2017年而言,中国尚未核准新的核电机组的开工建设。在业内人士看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可能将迎来核电建设审批的高峰期。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核电设备占核电机组建设总投资额的50%左右,作为投资占比最高的环节将充分受益于核电建设提速。与传统火电2年建设期不同,核电站建设周期长达5年。核电主设备制造周期多为3年,零部件制造周期6个月到3年不等。也正基于此,尽管《2017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释放出核电建设复苏的信号,但利好却并没有马上反映到收入和利润当中。
在核能技术创新方面,“华龙一号”作为迄今我国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三代核电技术,首堆设备国产化率达89%。随着示范工程相继落地,标志着我国第三代核电技术日趋成熟。自主核电技术究竟能带动国内装备制造业乃至实体经济几何?业界普遍预测,根据核电设备国产化比例整体费用计算,每百万千瓦造价约120亿元,预计2017—2020年新增核电装机将带动3800亿元投资规模,将有5400多家制造企业参与其中而获益。
而事实上,率先喝上“头啖汤”的并非仅有核能设备制造领域。“十三五”期间作为乏燃料的中间贮存和处理的关键时期,产业链势必呈现出对乏燃料贮存和处置的旺盛刚需。基于对中子吸收/屏蔽材料、乏燃料储罐等后处理设备的巨大需求,国内机构预测,核电后处理产业链国产化程度将大幅提升,并进一步刺激国内千亿市场形成,A股市场相关上市公司中中核科技(000777)、台海核电(002366)、江苏神通(002438)以及浙富控股(002266)等有望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