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克服四个方面的难题
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走廊,也是最具增长潜力的经济带,但基础设施联通不畅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主因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设施联通研究课题组成员杨光普博士深入调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情况以及PPP模式在这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前景,他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PPP模式作为一种市场化、社会化的供给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方式,不但能够释放出社会资本的活力,缓解相关国家政府财政压力,弥补投资不足,还能够提高投资效率和质量,克服原有机制弊端等。运用PPP模式对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相关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既有优势互补的契合度,也有顺势而为的可行性。
杨光普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一带一路”沿线共涉及到65个国家,区域面积近54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6亿,分别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0%、人口的62.8%。2015年,这些国家GDP总量达22.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总量的31%。就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而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地区,它们普遍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例如,俄罗斯现存的基础设施主要完工于前苏联时期,包括交通运输、工业、能源、制造业等多个领域的工程和设备都面临着更新换代,这也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新兴经济体方面,不少相关国家的城镇化发展落后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状况亟待改善,特别是一些经历了战争破坏的国家对基础设施重建的需求更大,如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等。然而,考虑到“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实际情况,当地政府普遍面临财力不足的问题,有些国家政府债务甚至居高不下,仅仅依靠政府承担基础设施的供给责任是不现实的。不仅如此,这些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面临着建设能力不够、技术水平落后、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不足等问题。
他指出,推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还要至少克服以下四个方面的难题。
一是受全球经济复苏迟缓的影响,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各国政府普遍陷于“既希望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又无法单纯依靠现有的财政体系填补庞大的投资需求”这一两难境地;二是相关国家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基础设施领域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难以有效、及时地建立,跨境基础设施合作仍处于探索阶段;三是发达国家主要面对基础设施陈旧过时的问题,亟须推进基础设施更新升级,发展中国家则要面对庞大的基础设施供给缺口,新建基础设施成为当务之急。针对不同的情况,要因地制宜、因需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基础设施投资规划,构建合适、高效的投资机制与合作机制;四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市场化程度差异明显,资金筹集能力分化,对基础设施的整体发展布局和投资建设能力也有高低之分,国内的政治环境、市场环境等情况各异,想要进一步深化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需要细致分析东道国的状况,准确对接当地需求,通过灵活的机制予以适时改变,以适应不同的投资环境。
尽管如此,运用PPP模式对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相关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依然既有优势互补的契合度,也有顺势而为的可行性。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