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主要城市调控的全面升级 三大龙头房企加速规模扩张
面对主要城市调控的全面升级,龙头房企在2017年伊始却仍创下了历史最高的销售业绩。
对此,有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成熟,客户对于项目品质和产品服务的要求日益提升,龙头房企凭借规模优势在这方面无疑做的更好,同时在资源整合和多融资渠道、成本控制等综合能力上,中小房企显然也无法与龙头企业相比。在全国房地产市场维持在10万亿元规模的情况下,市场集中度开始快速上升。
行业三强销售额大幅领先
3月初,去年销售额超过3000亿元的三家房企中,恒大、万科相继发布了2月份销售业绩。
根据万科的公告显示,2017年2月份公司实现销售金额385.1亿元、销售面积235.8万平方米。虽然数据较1月份出现下滑,但同比去年仍实现翻倍的增长。2017年前2个月,万科累计实现销售金额866.3亿元、销售面积588.8万平方米。而去年同期万科的销售面积为305.9万平方米,销售金额为416.2亿元。
随后,恒大也在港交所发布了2月份销售业绩,实现销售金额312.1亿元、合约销售面积约328.2万平方米,较2016年同期分别增长104.9%、85.4%。2017年前2个月,恒大累计实现合约销售面积750.7万平方米,合约销售金额684.1亿元。
房企三强中的碧桂园虽然自己还没有公布销售额,但根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统计的房企备案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公司实现销售额872亿元,较此前一年的236.5亿元,同比上涨269%,无论是销售额还是销售增速,在上述三家房企组成的第一集团中均位列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从前2个月的销售额上,恒大暂时落后于碧桂园和万科,在从权益销售额上看,恒大则以651.5亿元继续领跑。据接近恒大的人士称,其独自开发的项目比例高达97%。而碧桂园和万科的权益销售额也超过了600亿元。
有行业分析师也表示,权益销售额是房企按项目持股比例应占的销售额。近年来,房企合作开发项目越来越多,但绝大部分房企在统计销售额时并未剔除非权益部分,但最终在计算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时,只有权益部分才会算进来。
不过,从上述两项数据上看,恒大、万科、碧桂园据遥遥领先于其他房企。例如流量金额和权益金额均排名第4位的中海地产,两项数据分别为305.3亿元和285.1亿元,均不及第一集团的半数金额。
对此,克而瑞方面指出,随着购地资金监管、预售证审批收紧、限购、限贷加码,2017年市场环境同比去年开年可谓阻力重重,但越是严峻的市场,规模房企和品牌房企的优势越加凸显。虽然今年仅仅过去了两个月,但是行业集中度升高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三大龙头房企的开年之争非常激烈。
业内人士表示,龙头房企近些年在营销和奖励机制方面也是不断改进,全员营销、合伙人机制等措施已经成为这些房企的标配,对房企销售业绩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
此外,面对调控压力,百强房企成绩依然瞩目,销售门槛进一步提升。2017年前2个月,TOP10房企的金额门槛为185亿元,距去年一季度TOP10房企的销售门槛仅一步之遥,其他分段的金额门槛也非常接近去年一季度水平。而在50强房企中,有16家房企销售金额实现同比翻番,增幅50%以上的也达17家。
龙头加速规模扩张
在销售业绩大涨的同时,龙头房企也在加速项目的储备。
万科在最新的销售简报中称,自1月份销售简报披露以来,公司新增加项目17个,分布于南宁、上海、宁波、无锡、昆山、徐州、常熟、南通、大连、沈阳、哈尔滨、西安。而1月份,万科已经耗资百亿元拿下了19个新的项目。
碧桂园方面,今年前2个月拿地总金额达到273.37元,位列房企第一,同时也超过了销售总额的三分之一。据悉,2016年碧桂园拿出70%的资金加大三、四线城市布局,中指院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11个月,碧桂园新增土地储备规划面积一、二线城市占比为22%;三、四线城市占比为78%。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一、二线城市普遍处于调控之中,三、四线楼市的销售在2017年出现起色。安信证券在研报也指出,尽管三、四线城市购房者本身户均拥有住房数量高于主流一二线城市,但本轮需求主要是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以及部分城市的投资性需求。
此外,恒大在今年前2个月的拿地金额也远超百亿元。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在年初的内部工作会议上表示,企业要快速发展,必须大上项目,没有项目根本谈不上销售、谈不上发展。“我们要提升效益、要提高增长质量,那就必须从大上项目开始”。实际上,恒大在土地储备的规模上一直位列全国第一,近几年时间在这方面也一直未放下脚步。仅2016年上半年,恒大新增土储金额就达到了844.66亿元,并且与新世界、华人置业等港资巨头达成了15个超大型项目的并购协议,全年拿地金额创下历史新高。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