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内 >

创新文化符号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2017-02-20 11:25:00

 

来源:

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萌芽、形成、发展、积淀中不断丰富,最终成为包含某种特定文化内涵和意义的象征形式。2015年7月1日,经过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专家课题组调研,自治区政府公布了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分别是:内蒙古大草原、马头琴、那达慕、蒙古包、成吉思汗、草原英雄小姐妹、蒙古文、敖包、蒙古马、红山玉龙。“十大文化符号”一定程度上涵盖了内蒙古文化特征,体现了内蒙古的文化价值,树立了内蒙古的文化形象。

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核心、科技为载体,以工业化的生产标准来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内涵和外延等同的概念,文化产业的首要和重点内容都是文化,文化符号是又一重要前提和核心。在此,“人的智慧、灵感、创意”成为一切的源头,把文化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过程,始终绕不开“文化符号——创新发展——文化产品——文化产业”这个发展阶段,或者说这是必经之路。这不仅需要我们挖掘文化符号的丰富内涵,还应依托各类文化符号资源的创意开发、创新利用,把文化符号有效地转化成文化产业。

整合各界力量,扩大文化符号的精神影响力

积极调动、有效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深入挖掘“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意义,以编写普及类教材、举办讲座讲坛等形式,在中小学校园进行一定的基础性传播;支持科研院所、各大高校开展内蒙古文化符号的学理性研究,并与草原文化研究相融合,在国内外学术界形成一定的学术氛围;激励以文化符号、民族文化为要素产品的商业策划和创意开发,在商业领域产生一定的品牌影响;进一步延伸、探索文化符号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建构内蒙古文化符号广泛的精神影响力。

弘扬文化符号,助推地区形象传播渗透力

“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囊括内容丰富。其中,内蒙古大草原不仅仅是人们赖以生息的自然地理资源,也是草原文化的发祥地。提及内蒙古,人们情不自禁联想到的就是辽阔无际的大草原、悠扬的马头琴声、热闹的那达慕盛会、炊烟袅袅的蒙古包、受人敬仰的成吉思汗、可敬的草原英雄小姐妹、标志性的民族文字、神幡飘动的座座敖包、飞驰的骏马、“中华第一龙”红山玉龙。每一项文化符号,都是支撑内蒙古形象的核心元素。应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传播体系,促使文化符号成为弘扬传播内蒙古形象的重要窗口。

形成产业链条,增强新型文化产业创造力

依托“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资源,打造具有草原本土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从衣食住行、民风民俗、文艺表演等方面,多维立体地来弘扬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核心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元文化包容互动、尊崇恪守诚信,于今都是宝贵的精神理念。我们应该根据区情以及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和需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符号元素,予以文化符号内在动力,建造草原文化主题公园,培育、激励创新型文化产品,形成文化产业链条。

挖掘附加价值,有效提升文化产品竞争力

新型市场经济环境下,深入挖掘文化符号的附加价值,能够带来新的精神影响和经济效益。某种意义上,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即某一国家或地区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越高,则其文化产业越发达,反之亦然。因此,根据现代社会的消费趋势和文化消费的心理特征和主流特点,挖掘、突显文化符号的附加值,将全面、有效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丰富产品种类,焕发民俗文化旅游生命力

提炼内蒙古文化符号和民族文化的核心、精髓,将核心内容融入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中,创造性开发民俗旅游纪念品。解决旅游纪念品种类少、价格高等问题,并充分考虑实用性因素,巧妙融入民族特色,让体现内蒙古文化符号、极具内蒙古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走进百姓生活。针对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设计不同种类、不同档次、不同价位的旅游纪念品,把内蒙古文化符号、民族特色、文化风格充分体现出来,不断丰富旅游文化产品的种类和内容,形成文化符号与旅游产业和谐共存的发展模式,焕发民俗文化旅游更强的生命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