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卫星在中国方兴未艾 整个商业航天更将是一片广阔的蓝海
未来十年,我国预计将发射约100颗卫星。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27日在《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6年以来,商业航天的推进力度空前。对中国而言,政府一直坚持航天要融入国民经济,在政策支持等方面均在发力。
显然,商业卫星在中国方兴未艾,整个商业航天更将是一片广阔的蓝海。
健全完善航天多元化投入体系是中国商业航天的政策方向。吴艳华指出,在《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阐述了中国对商业航天的有关政策,“对私营资本和社会资本、多元资本包括境外资本,都是持支持鼓励的态度。”
其中,“关于商业火箭,现在至少有不少于3家企业从事商业火箭的研究和推进工作,国有股份都是多元化的,尤其还有民营企业。”吴艳华说。
关于卫星研制、设计、攻关,以及关键材料、单机,“我们也是鼓励的,特别是卫星应用推广,目前我国已经有170颗卫星在轨,要把这些卫星用好。”吴艳华表示,对各方关注的商业发射场、商业测控等领域问题,中国航天局都在深化论证,也是持开放支持的态度。他认为,这也是国际发展的趋势。
事实上,《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有关“商业”的关键词也不在少数。如:卫星通信广播系统,面向行业及市场应用,以商业模式为主;探索发展商业航天测控系统等。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白皮书还提出:“进一步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航天投资项目清单管理制度,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以及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完善政府购买航天产品与服务机制。”
记者注意到,白皮书中提到的“吉林一号”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成功发射并投入商业运营,即是中国商业航天的一个例子。
“吉林一号”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并运营。此星去年10月成功升空,是我国首颗自主研发的商用卫星。
长光卫星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栋在今年珠海航展上告诉记者,公司与航天科工火箭公司签订发射合同,预计明年初就再发射一颗卫星。另外,公司还和航天科技集团签订了上亿元的卫星发射大单,这些都属于商业航空产业的订单。公司远景计划将实现138颗卫星在轨运行,即“吉林一号”星座由138颗卫星组网,未来还有很多卫星要发射。
据美国航天基金会发布的《2015年航天报告》统计,目前全球航天经济总量约3300亿美元,商业航天产业占比高达76%,市场规模巨大。
“中国商业航天之路才刚刚开始,整个产业链上的商业化也才刚刚开始,有些产业环节的商业化甚至还没有启动。”王栋向记者表示,在商业航天顶层“供给侧改革”的不断助力之下,预计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将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