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内 >

嘉宾齐聚共话CSR第一财经首提“善商业”

2016-12-20 10:18:00

 

来源:

2016年12月15日,由第一财经主办的第九届第一财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在上海隆重揭晓。本届评选以“仁商·创新驱动力”为年度主题,旨在深入探寻企业CSR的创新发展之路,全景式呈现CSR创新的新境界和新图景,寻找本年度的仁商典范。今年,第一财经还创新性地提出了“善商业”理念,第一财经也成为了全球首个提出“善商业”理念的媒体机构,在同一天举办的“2016第一财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高峰论坛”上,各路嘉宾展开了一场关于CSR和“善商业”理念的头脑风暴。

将整个企业社会责任上升到“善商业”的理念

“我们知道CSR本身是一个全球化的产物,从媒体的角度来看,比如说第一财经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CSR,实际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大量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第一财经首席执行官周健工说,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跨国公司在全球投资设厂,大家越来越关心这些跨国公司在那些新兴市场国家进行的投资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标准是不是跟母国相符合。

周健工指出,一些跨国公司、央企、上市和非上市的民营企业,这些年来都在主动地把自己公司CSR方面的理念和实践,还有它们在这方面的一些项目和创新向公众披露,“这也是我们第一财经CSR榜单评选活动以及峰会能够持续9年,而且越来越有影响的背景。”

在周健工看来,虽然CSR本身是一个全球化的产物,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很多跨国公司来到中国后,继而推动了本土企业和国企进入CSR领域,主动把CSR作为公司发展战略一部分。但是同时也应当看到最近一两年CSR发生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CSR本身也要进行创新。一个更大的背景就是企业跟社会之间的结合,除了CSR本身,大家更多应该去关注到社会企业的层面。

周健工认为,在社会企业这个层面,CSR本身对一个商业机构来说,更关注的是一个市场的痛点,它本质上还是一个为市场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机构,然后CSR来解决市场的外部性问题,市场失灵,但是这部分已经远远不够了。其实,现在需要更多的企业、更多的创业者、更多的企业家去直接针对市场的痛点,用商业化的可持续方式,用一种商业持续和社会影响力的双重激励来鼓励更多人进入这样一个社会创新领域。

“所以,第一财经从今年开始,希望把我们的整个企业社会责任榜单和峰会论坛进行升级。继2010年第一财经发布全球首个仁商标志,并将其作为核心内涵和核心标准之后,今年我们第一财经又一次创新性地提出了善商业的理念,不仅包括CSR,也包括社会企业和社会创新,明年将是第一财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活动的10周年,围绕善商业这样一个主题,第一财经将对CSR领域和社会企业领域活动类的产品进行全新的设计和创新,第一财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高峰论坛也将升级为第一财经善商业年度论坛。”周健工说。

周健工认为,这里的“善商业”至少应具备:主动性和自发性、战略性和系统性、内生性和外联性、可持续和可传承性、关联性和创新性这五大类特性。

周健工称,出席此次峰会的很多嘉宾,他们既在CSR领域非常活跃,也在社会企业和社会创新领域非常活跃,尤其是这些年来由于互联网和技术的进步,人们之间的密切的连接和协同在显著提高,加上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这些商业基础设施的普及,其实不仅仅为我们去解决商业中的痛点,而且为我们去解决社会中的一些痛点提供了一种非常广阔的可能。“所有的创业者他们心中的梦想都是要改变这个世界,那我想说,在市场失灵和监管失灵的中间地带,存在着一个非常广阔的改变世界的一个空间。”周健工说。

周健工表示,第一财经将进一步发挥平台优势,继续与社会各界商业伙伴同行,在明年第一财经CSR榜单评选活动以及峰会10周年的时候,第一财经将非常自豪地看到在过去的10年一财引领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展望未来的10年,第一财经也将会开拓中国的社会企业社会影响力投资和社会创新的新的领域,把整个企业社会责任上升到“善商业”理念的更高层面和更新版本。

“善商业”离不开“义利并重”

“第一财经是最早关注社会企业的一个财经媒体。”出席2016第一财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高峰论坛的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徐永光说。徐永光特别强调了“社会企业”的说法。在徐永光看来,社会企业就是聚焦社会痛点的企业。

徐永光以打靶作比喻,他直言,中国有很多企业是打在“零环”,有的是脱靶,这些无良企业,它们干着污染环境、制假售假等勾当,这些企业现在的数量在中国是不少的。

徐永光指出,与此同时,还有一类企业,它们承担社会责任和参与公益事业,做得还是不错的。如高科技、环保、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等企业属于良知企业,尤其是部分互联网企业,它们是在用公益手段最后达到商业目的,所以这些企业打在“八环”。

“九环”的企业在养老、教育、医疗、健康、文化艺术、体育、儿童、就业这些领域,这些企业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的需求,可以说也是符合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定位的企业,它们在从事的是社会经济。而“十环”企业则是满足社会的刚需,指向社会的痛点,精准解决社会问题,“把这些明确作为目标的企业可以说也是我们所讲的社会企业的典范。”徐永光说。

在徐永光看来,CSR和“善商业”离不开“义利并重”。关于“义利并重”,历来是人类基于人性的一个商业伦理,古今中外有很多说法。孔子讲“义以生利,利以平民”,并不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中国的一个商业道德的准则,不是“无奸不商”,而是“无尖不商”,就是卖粮食的商家他们给买粮的人总是把米斗上面的粮食带着尖出来,就是让利于别人,你的生意才能做大,所以中国商业的道德准则是叫“无尖不商”,让利于人,把生意做大。佛教讲“自他二利,人人成佛”。稻盛和夫说他的理论就来自于中国的王阳明,就是“致良知”。孟德斯鸠有一句话,“有商业的地方便有美德”。德鲁克讲只有把社会问题转化为有利可图的机遇,才有可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创造利润,只消耗社会财富,不能称作道德高尚。

所以,徐永光表示,CSR不是为了做好事就不赚钱了。徐永光特别提到了“多米尼社会责任投资400指数”,这是1990年由美国的多米尼创立的,该指数在国内的介绍最早就来自于第一财经。指数在标普500等上市公司当中选择了400家企业,这400家企业遵循一种环境社会的责任企业,结果前10年评估显示,多米尼400的指数是年回报达到20.83%,标普500年回报是18.7%。在后面的10年,因为2008年经历了金融海啸,后面的多米尼400超过标普500更多。

徐永光进一步指出,美国社会责任投资从1995年6300多亿美元,到2007年是2.71万亿美元,成长非常快,美国的社会责任投资在管理资产评估当中已经占到全美总投资的1/9。而日本的社会责任指数叫MS-SRI,从1993年建立,一直到2006年的13年,和东京东交所指数相比,回报率竟然是东交所利润指数的5倍多。“什么意思就是又做好事又赚钱。”徐永光感慨道。

对于未来,徐永光充满信心。他表示,到2020年,中国仅养老产业的规模就将达到8万亿,2015年只有4500亿,有望增加约17倍,此外,到2020年,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民办教育3万亿,环保产业5万亿,还有普惠金融数万亿,扶贫产业数万亿,有机农业数万亿,残疾人就业数千亿,社区服务数万亿,家政服务数万亿。

徐永光特别看好养老产业,他表示,如今国内养老产业其实是很落后的,目前的市场供给只有市场需求的1/10,90%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北京市民政局有关人士告诉我,在北京市排队进养老院的老人要排70年,那是从政府角度来讲的。养老产业我们政府非常地创新,现在提出公益和商业可以一个人办,你一手办一个公益的养老机构,一手办一个企业的养老机构,双轮驱动,吸引投资。”

此外,徐永光表示,新的《民办教育法》也就要出台了,明确教育可以是教育企业。还有社区服务业,现在城市和农村街道这一级或者是乡镇社区服务中心有7万个,这7万个里面要装多少东西,现在还要往下办,要办到十几万个,这些中心如果良知的商业和公益模式进去,后面的商机巨大。

“所以,我要告诉企业家们现在要找商机,可以到公益领域里面去找,到中央提出的补短板、惠民生供给侧结构改革领域去找,那里有巨大的无限的商机。”徐永光说。

公益金融开启“善商业”的蓝海

“我是具有十年经验的律师,我的专业领域是在财富传承领域,公益跟慈善这一块是其中的一部分,就是说慈善跟公益本身也是家族财富传承的一种方式,因为除了财富的传承更多的是对家庭或者对家族来说是精神的传承,就是把慈善和公益让社会公众更多的人受益。”出席2016第一财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高峰论坛“公益金融开启善商业的蓝海”圆桌分论坛的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家族财富传承业务部主任李梦说,他直言,这个方面来讲,中国目前的公益发展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李梦也指出,未来也有很多希望在里面,就是国内有很多顶级富豪家族或者说专业的术语叫高净值人士或者超高净值人士,他们的家族财富都进入传承时期,传承肯定要把很多财富用来做公益和慈善,这个角度肯定就会有利于社会企业责任或者说有利于公益整体事业的发展。

对于2016第一财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高峰论坛圆桌分论坛的主题“公益金融开启善商业的蓝海”,李梦表示,公益跟金融结合值得讨论是因为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讲,往往觉得金融就是资本,是恶的,而公益则是纯洁的,金融要跟公益如何相结合,这是社会公众都比较关注的问题。

“资本是邪恶的,公益是高尚的,这个观点我是不同意的。”出席2016第一财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高峰论坛的明日中国基金会理事长廖立远说,在廖立远看来,2012年到2014年中国最大的公益项目是支付宝,支付宝让每一个中国人的钱多起来了,支付宝的案例非常简单地揭示了公益和金融的关系,资本是没有属性的,它只是一种工具,这个工具能让社会财富增加,让社会财富的总量增加,把所有的钱加在一起,资本和金融能够让所有的钱增加。

而公益能够起到调节作用,一部分人赚的钱太多,另外一部分人赚的钱太少的时候它可以结合。为什么公益和金融要结合起来,廖立远认为二者天然就应该结合起来,让资本做资本的事情,增加社会财富总量,增加社会的生产力发展,让公益做公益的事情,让多赚出来的钱回馈于社会。

对于公益和金融的结合,出席2016第一财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高峰论坛的MSC咨询创始人兼CEO谭亚幸则有自己的见解,首先是公益为什么需要金融,其次才是金融为什么需要公益。

对于公益为什么需要金融,从事CSR咨询的谭亚幸表示,公益机构每年运作有管理费,是10%左右,但是当它们去向企业去要钱的时候,企业往往就说可能没有办法给管理费用,那10%怎么来那个时候刚好联合一些P2P金融的互联网公司,通过它们在资本上的运作,本来给这个项目的费用,已经经过了一系列法律的审查,说这个东西是可以做的,资助人觉得可以这么操作,最终把这个项目费用的10%来支付他的管理费,这是可以想到的金融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帮助一些可能在管理上缺费用的公益机构。

另外一个层面,金融为什么需要公益,谭亚幸指出,这里有家族管理这一块的背景,比如不久前谭亚幸接触到的比利时的一家家族企业,企业本身一直在做分布式新能源这一块,就在寻找各种各样的项目,从CSR角度出发,做非常落地的企业社会责任的项目。企业把这个放在整个大的投资布局里面,在这个过程中关注的是通过社会影响力去影响更多人,不是随便去找一个只是单单赚钱,但是没有办法顾及环境或者社会效应的公司。这是从商业层面去思考,将公益结合进去产生更大社会效应同时保证企业的效益。

“公益跟金融,如果进一步推展的话,公益应该是讲人的事情,而金融是一种服务,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方法或者工具,所以人要不要用这种工具,我觉得应该要打一个问号,所以说公益要跟金融结合,这不是绝对的。”出席2016第一财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高峰论坛的上海交大第三部门研究中心副主任卢永彬说,如果只是做简单的慈善是很简单的,但如果想做复杂的话,或许金融是一种工具可以帮助规模扩大。

卢永彬表示,公益如果要跟金融结合在一起,一定是要在适当的时间有充分的准备,并不是所有的公益慈善都是结合所谓的金融,但是如果一旦结合准备好了,环境适当,金融推动公益绝对可以产生更大的效益。

以社会需求驱动的“公益+金融+产业”的互益发展创新模式

“很多人问慈善和公益到底有什么区别,不同人有不同解释,但是我听到一句话,有人讲何为慈善,慈善是减少痛苦,何为公益,公益是增加喜悦,减少痛苦和增加喜悦关注点不同,初心不同,模式也不同,产生的效益也不同。”出席2016第一财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高峰论坛的深圳市蜂群物联网公益基金会发起人刘海军说。

在刘海军看来,这份初心不单单是精神层面的,还有社会需求,所谓社会需求是一个普世的社会问题,它激发了参与者的真正的情怀,这就是初心,这份初心不是高大上的,没有依附载体的初心。

“比如我长期从事残障领域,因为我本身就是残障人士,我太了解这个群体的家庭个体所面临的巨大的挑战,所以我们是以社会问题为驱动的,这是它的初心和道,那就是公益+金融,如何去落地,我们说公益金融要+产业,只有产业才是有可持续发展的,所以公益+金融+产业的时候才能真实的落地。”刘海军说。

对于社会需求,刘海军进一步分析说,总的来说可以分两大部分,第一个是救助体系如何去做,第二个是商业体系如何去做。至于CSR,“也许你把你的运营做好,本身就实现了CSR。”

刘海军表示,从实践角度讲,其实叫不叫社会企业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社会需求、金融资本、产业生态、行业研究、政府合作等加在一起,能够真实地产生新的模式。“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需要更多人进行实践,以试错的精神去探索不同的模式,去真实有效地实践,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来把众多的成功和不成功的样本整合起来,然后这些样本才能让我们去评判到底公益金融是什么,到底社会企业是什么。”刘海军感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