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计委: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推动中医药等传统医学发展
11月23日,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中国国家日”健康生活与中医药论坛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就中医药与健康中国建设发表主旨讲话,并就推动传统医学发展与参会嘉宾共同发出倡议:充分发挥传统医学在健康促进方面的作用,努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开展传统医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放大中医药和其他传统医学的优势,融合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在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国际传统医药领域有关标准的制定,共同促进国际传统医学决议和战略的实施,推动各国制定发展传统医学的国家政策。
王国强说,中国政府把中医药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把“坚持中西医并重”确立为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推动其落到实处。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制定了未来15年的发展蓝图。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国家规划中,对发挥中医药作用作出了专门部署。
王国强介绍,我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几乎所有的县至少有1所公立中医医院,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并以简、便、廉、验的特色有效降低了医疗费用。实施了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科普宣传活动。制定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中药产业占全国医药产业的三分之一。出台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推动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带动地方绿色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生态环境修复。
王国强指出,中医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国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对一些国家的传统医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在中药青蒿中发现青蒿素,使疟疾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医药对全球卫生与健康事业的突出贡献。
据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介绍,过去几千年,中医药为健康保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晋代葛洪最早提出用含碘的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中国首先使用人痘进行天花免疫,并在17世纪普遍运用和推广这项技术,是中国对人工特异性免疫一项重大的贡献。中医药在现代疾病治疗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药面临着重大的需求和发展机遇,将为人类健康作出重要的贡献。”据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挑战的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作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医学目的从“治人的病”转向“治病的人”,从“重视疾病”转向“生存质量”,从重视躯体疾患到重视人的心理失衡。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就是“中西并重,预防为主”。今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中西并重是我国的显著优势。国务院制定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从中医的养生保健、治疗、康复、养老服务等七方面做作出部署,扩大服务半径。
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与补充医学处处长张奇说,目前传统医药受到了全球的青睐,在非洲、亚洲、澳大利亚和北美,越来越多的人采用传统医药治疗方法。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传统医药战略的三个目标和六个方向,包括建立管理与政策的知识基础,通过管理加强保障安全与合理应用,通过整合促进健康全覆盖,把传统和补充医学整合到健康促进和健康服务体系中。2014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关于传统医学的相关决议,以敦促成员国调整、采纳、执行传统医学战略,并且将其作为国家传统与补充医学项目和计划的基础。
论坛中,上海市长宁区区长顾洪辉介绍了该区推进区域“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据介绍,长宁区2009年正式启动“治未病”健康工程,201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区域“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区。将辖区内公共卫生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1+2+10+40+X”的服务体系,即建立1个区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常设专业管理机构,负责“治未病”工作的综合协调和业务管理;依托区属二级三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2个“治未病”中心,为基层提供技术支撑;扶持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基础网底。截至2015年底,54万人次接受了中医体质辨识及健康服务指导,184万人次接受了中医药技术的干预。
甘肃省定西市市长唐晓明介绍,该市注重构建中医药广泛参与的健康促进模式,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老百姓最基本的健康问题。以中医院为基地、中医特色专科为依托,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整合各类健康促进项目资金,结合13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55岁以上的男性以及45岁以上的女性群体进行“拉网式”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并运用中医手段辨识体质。对体检筛选出的高血压、糖尿病等20种慢性病人群制定干预方案,实施中西医综合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