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资产泡沫本质上是要解决“京沪永远涨”现象
日前,央行上海总部发文称,要切实防止信贷等各类资金,尤其是理财资金违规进入土地市场。审慎评估借款人家庭偿债能力,严禁变相规避调控政策和住房信贷管理规定。继续加强对首付资金来源的审查。决议同时要求各商业银行要切实防止信贷等各类资金,尤其是理财资金违规进入土地市场。
事实上,自10月份以来,中国已经对房地产企业与按揭用户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的排查,因为今年房地产市场过热带有很强的“金融属性”,房子、土地成为紧俏的投资品,这也吸引很多地产商与购房者不断提高杠杆参与其中。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中,企业自有资金仅占不到15%,显示杠杆率过高鼓励了激进的投资行为。
与此同时,面临资产荒的银行业将地产按揭视为优质资产,为抢占市场份额,在审查时较为放松,客观上造成了整个市场潜藏杠杆过高的问题。要避免这种整个产业链被高杠杆托起的状况在市场发生逆转时的可能风险,即高杠杆崩溃,以及引起连锁反应,并造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当前对地产市场资金来源以及按揭能力的调查,主要是通过检查整顿,中止更多的投机行为,防止更大规模的资金流入,防止金融风险。而“抑制资产泡沫”是一个长期目标,并非能够靠短期的检查整顿就能完成。在全国一二线城市房价已经高到大大脱离当地居民实际购买力的情况下,抑制资产泡沫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所以,抑制资产泡沫本质上是要解决“京沪永远涨”现象。自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产价格不断的上涨,这其中有快速城市化的合理性因素,但更多的是与土地制度、货币政策有关。
在分税制下,地产业(土地)已经成为一种地方财政工具,而非一个市场。当被异化为一种工具之后,市场就会发生扭曲。比如在一线城市,土地供应受到限制,再加上开发商贩售“土地稀缺性”概念,就会制造一种强烈的市场预期,房子会越来越少,也就越来越贵。而在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入极为有限,土地需求以及价格很难增长,只能靠数量而非价格获取更多财政收入,这也是三四线城市住宅库存过于严重的原因:土地供应太多。
另一方面,正是这种优质资源集中而土地供应不足的状况,造成一线城市的住房投资性比较强,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就会大面积囤积住房,目前存量部分的非自住比例相当高。虽然近些年一些城市采取了限购措施,但是此前投资比例过高,而限购门槛很容易在中介组织的帮助下绕开。
可以看出,房价在价格上出现两极分化,一线城市以涨为主,三四线城市库存严重。前者是资产价格泡沫,而后者是数量泡沫。当前中国地产业结构性调整的目标,应该是消化数量泡沫,去库存;抑制价格泡沫,软着陆。
那么,一二线城市如何抑制资产泡沫实现软着陆,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巨大反弹呢?首先,需要打击投资行为,一线城市人口多,土地少,本身就存在结构性的压力,住房不应该被用来投资,而是居住。如果投资泛滥,就会造成富裕阶层购买更多住宅并不断增值,而中低收入者可能永远不能实现置业,加剧一个城市的阶层分化。应该尽快在一线城市推出房地产税,对非自住的投资性住房征收房产税、空置税等。其次,加大土地供应,同时分散城市资源,从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向更多的卫星城模式转变。目前由于主城区几乎没有闲置土地,在增加郊区住宅土地供应时,应该防止出现“睡城”,通过城市功能规划,推动就近就业,不仅能抑制住房泡沫,还能治疗大城市病,一举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