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主管报纸:未来要形成以政策利率为基础的新货币政策框架
央行主管报纸金融时报今日刊文称,未来要逐步形成以政策利率为基础的新货币政策框架,有效发挥政策利率信号;另一方面,要有效引导资金流向,警惕“资产热”而“实体冷”的矛盾,坚决纠正“脱实向虚”,自娱自乐。
“逆回购+MLF”继续着常态化操作。10月18日,央行结合近期MLF(中期借贷便利)到期情况,对20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4620亿元,其中6个月期MLF为2345亿元、1年期MLF为2275亿元,利率均与上期持平,分别为2.85%和3.0%。此前的10月13日,央行曾开展了3010亿元MLF。在续做MLF操作的同时,央行近期在公开市场上灵活搭配使用7天、14天和28天逆回购操作,调节市场短期流动性。
常态化的“逆回购+MLF”操作,再加之其他流动性调控工具的使用,央行在向市场净投放不同期限流动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也进一步释放了继续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信号。
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7%,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好于预期。
在经济稳健增长的背后,是金融的有力支持。央行上周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1.64万亿元,同比增长11.5%;狭义货币(M1)余额45.43万亿元,同比增长24.7%。初步统计,2016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3.4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1.46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0万亿元,同比多增1万亿元。9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22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72万亿元,均超出市场预期。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9月份新增企业贷款迅猛回升远超预期,由8月份的1209亿元激增至9月份的6182亿元,且以中长期贷款为主,这说明企业投资类贷款需求明显增加。
一系列经济金融数据表明,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背景下,稳健的货币政策创造了适宜的货币环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良好发展预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执行的依然是多目标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既要稳增长、防通胀,还要促改革、防风险。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错综复杂的环境下,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依然是未来一段时间宏观调控的总基调。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是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的需要。推进供给侧改革,需要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这就要求货币政策既不能“放水刺激”,也不能过于收紧。前不久,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谈及企业降杠杆时表示,降杠杆过程中需要适当的货币政策环境。范一飞强调,如果过度宽松,会造成全社会的债务规模在高位继续攀升,降杠杆很难实现;如果过紧,又可能使经济增长滑出合理区间,同样不利于降杠杆。因此,货币政策将继续坚持稳健的基本取向,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为降杠杆营造适宜的货币政策环境。实际上,这对货币政策的调控艺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拿捏好稳健的“度”至关重要。
的确,货币政策多目标间,也存在两难或多难的矛盾,这给货币政策增加了不少约束因素。此前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指出,仍会关注房价上涨、洪灾和预期对通胀的影响,并强调了降准对汇率的潜在冲击。该报告表示,若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促使市场利率下行,加上其信号意义较强,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降准释放的流动性越多,本币贬值预期越强,就越是会促使投机者拿这些钱去买汇炒汇,由此形成循环。因此,报告强调,需要关注政策工具运用中可能产生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密切关注内外部形势的发展变化,保持货币金融环境中性适度,促进资产负债平衡和经济金融平稳运行。
实际上,此前不久召开的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6年第三季度例会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除了灵活操作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外,关键的步骤是推动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畅通传导渠道,提高央行的市场利率调控能力。一方面,未来要逐步形成以政策利率为基础的新货币政策框架,有效发挥政策利率信号;另一方面,要有效引导资金流向,警惕“资产热”而“实体冷”的矛盾,坚决纠正“脱实向虚”,自娱自乐。
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要寓改革于调控中,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要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与此同时,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后,防范和化解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建立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是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必要机制。这需要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强化对顺周期、跨市场风险及风险传染的分析研判,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