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收费不菲 收支缺口咋还那么大?
据新华社消息,交通运输部20日汇总发布2015年全国收费公路统计公报。2015年度,全国收费公路通行费收入为4097.8亿元,支出总额为7285.1亿元,收支缺口3187.3亿元,与2014年相比扩大了1616.2亿元,增幅102.9%。
另一则消息显示,全国29省区市晒收费公路账单,收支平衡均为负,其中缺口最大的河北省,达到479.8亿。这让一到节日就盼高速公路免费的私家车主们挺难接受。这到底怪谁呢?
交通运输部去年公布《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修订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政府收费公路中的高速公路不再规定具体的收费期限,以实际偿债期为准,确定收费期限,债务偿清后将实行养护管理收费。
这意味着高速公路长期收费成为事实。而此前关于收费期限到期与否的争执,就没有了意义。
收费都这样了,怎么还“负”成这样?要知道现在公路收费,无论是密度还是标准,均不低啊!这只能说明,当前的高速公路管理和收费模式出了问题。
显然,目前,“永久收费”的规定已经将收费制可有的“弹性”空间利用到极致,除非大幅上涨收费标准,才有望“弥补”缺口。但这样做面临的压力与阻力可想而知。
在现有模式下的持续收费,并不能根本性扭转“负数”。这是看得见的未来。
去年,交通部部长杨传堂说,我国收费公路发展30年以来,目前已经达到11.2万公里,达到世界第一,其一开始项目实施也比较好,但随着发展,特别是中西部高速公路的建设,在融资上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
其实,融资之困只是困难之一,而且只是更多深层次问题的表象。所以,转变发展和管理模式尤为重要。
尽管业界有观点称,高速公路渐渐走出粗放型扩张之路,但事实说明,高速公路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依然存在。
各地盲目举债上马高速项目,本身就是粗放型发展和管理模式的体现。明知道短期内不可能收回投资还贷款,还是拼命上项目。这种宁撞墙也不回头的“气势”让人难以理解。
上马高速公路并非不可以,但应该理性,应该在发展和管理模式上学会“转身”。
最根本的是,尽可能地发挥各种市场机制的内在作用,对高速公路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以激发出灵活而“坚韧”的营利模式。这有别于眼前把高速公路当成摇钱树的脆弱而单一的营利模式。
按有识之士的观点,一句话,“高速公路要从政府单独生产和提供的方式转变为由市场多元投资主体共同提供,按市场规律发展,并且由市场机制对其价值进行补偿的生产方式”。
这是一种“断奶”模式,依靠“市场思维”运作。即如融资,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读者来信
保障路权,才能“骑”乐无穷
明天是“中国城市无车日”。面对交通拥堵、尾气污染、停车难等城市病,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绿色出行的现实意义。
倡导绿色出行需要通过“无车日”这样的契机宣传,更需要付诸行动。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将自行车出行作为生活方式,绿色出行将成为常态。这需要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其中保障自行车路权也是重要一环。众所周知,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自行车的路权长期被漠视,得不到有效保障。自行车出行必须面临与行人、机动车“抢道”的烦恼。自行车路权得不到保障,势必影响城市居民自行车出行率。
化解自行车出行中路权、服务缺失等所有问题,才能使越来越多人主动加入自行车出行,让绿色出行蔚然成风。一句话,保障路权才能“骑”乐无穷。
无锡读者孙维国
读报有感
多点这样的“炒作”
昨日现代快报一则消息:小伙钱志文是个普通的网店店主,他发现自己两年前销售的热水袋有安全隐患,自费5万多元进行召回。有的人说这是炒作,有的人说这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荣誉。且不谈说这些话的人有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就是多一点这样的炒作又有何妨呢?这是靠自己的道德和智慧坚守了良心店主的社会责任,如果这种炒作能获得社会的关注,推动有关召回制度的完善,这种炒作真的太有必要了。在召回制度中,生产商是第一承受人,销售人员只是协助生产商进行召回,而钱志文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对诚信经营起了示范带头作用。如果所有的生产者,所有的商户都有这种觉悟和社会责任感,假冒伪劣产品才会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