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主”公司易招资本“觊觎” 公司治理水平遭考验
距离顾国平否认实控人地位已有十多天,ST慧球至今未公告新实际控制人。但这正是新股东瑞莱嘉誉建仓的机会,自7月以来瑞莱嘉誉两度举牌,成为ST慧球的第一大股东。
纵观A股市场,大量无实际控制人的公司正成为资本狩猎的目标。分析人士指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缺乏实际控制人,往往让上市公司背后的利益争夺变得激烈,且更加考验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
“无主”公司扎堆
近日,因拒绝整改,慧球科技被上交所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转入风险警示板交易,股票简称也从慧球科技变更为“ST慧球”。
8月26日,上交所向ST慧球发出监管工作函,要求核实公司实际控制人情况。此前,持股比例不足2%的郭国平7月自ST慧球离职,但ST慧球仍认定顾国平控制董事会,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直到9月7日,顾国平通过上交所发表公告称,“自己已不再是也无意成为慧球科技的实际控制人”。但截至目前,ST慧球并没有公告新的实际控制人。
除了ST慧球,A股市场存在大量无实际控制人的上市公司。重庆路桥多年来便一直称公司无实际控制人;天广消防也公告称,截至7月12日,公司不存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海欣股份7月1日晚公告,根据相关规定,公司目前不存在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对于无实际控制人上市公司的形成,一位投行界资深人士介绍,许多创业板公司创业时期多采用合伙人制,出资人与出技术的股东在公司发展中地位同等重要,因此,在股权结构安排中,无法确定实际控制人,股东间有的只是互相制衡的契约关系。另有上市公司则是因多次增发、重组、大股东减持等原因,陷入无实际控制人的境地。
事实上,上市公司有无实际控制人在某些情况下很难辨别。分析人士指出,投资者容易从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中获知公司控股股东是谁。但是,实际控制人可以是控股股东,也可以是控股股东的股东,甚至是除此之外的其他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在信息披露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最终要追溯到自然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其他最终控制人。
易招资本“觊觎”
能够维持现状的无实际控制人公司,通常是体量较大,经营相对稳定,难以通过二级市场的举牌撼动其股权架构,比如大型金融机构。而市值较小的无实际控制人公司,则往往成为资本“觊觎”的对象。
处于“无主”状态的ST慧球便引来了资本市场的觊觎。9月7日,公司股价高开6.84%,随后迅速涨停,全天报收于16.87元/元,成交额接近12亿元。涨停背后是新股东瑞莱嘉誉再度举牌增持,其已累计持有ST慧球10%的股权。此前,大商股份也多次被举牌;锦州港更是一度上演东方集团和大连港集团的股权争夺;中百集团控制权也曾被永辉超市和武汉国资委反复争夺。
过去,无实际控制人的上市公司往往被视为借壳的理想标的,招来各路资本对其控制权的激烈争夺。从2008年2月至今,ST慧球先后公告了6次重组计划,但均因种种原因宣告失败。又如四环生物,目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仅7.06%,没有实际控制人,上市20年来,其多次更换大股东,两度被ST,可谓饱经波折。
近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决定》,自9月9日起施行。分析人士指出,该决定旨在扎紧制度与标准的“篱笆”,给“炒壳”降温,促进市场估值体系的理性修复,继续支持通过并购重组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也有业内人士提醒,借壳虽然会因此有所降温,但还需警惕一些资本利用重组消息来拉升股价再借机退出。
考验公司治理水平
实际控制人缺位时,保证公司持续稳定经营、抵御各种风险的压力就落在了公司管理层。分析人士指出,国际上如微软、苹果等大公司股权也相对分散。微软能维持发展,核心在于比尔·盖茨的个人领导能力和控制力。苹果因乔布斯出局,公司业绩曾出现下滑,待乔布斯重新掌控公司后,公司才取得辉煌的成就。
不过,成功的案例只是事情的一面。有公司治理专家指出,股权结构分散,也会使任一单个股东缺乏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进而可能形成公司管理层强、外部股东弱的格局,而这更易导致内部控制人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问题的发生。
上述专家指出,成熟运行的无实际控制人公司,其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往往是各方多年磨合的积淀,更与成熟的资本市场环境密不可分。单就国内公司目前所处的市场环境而言,明确实际控制人相对更为重要。事实上,即使公司治理较为完善、管理层也具有充分话语权的上市公司,只要仍然“无主”,一样也会招致资本的垂涎。万科控制权之争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万科过去一直是股权分散的公司,没有绝对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如今宝能系、恒大系纷纷参与其股权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