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透半边天”的PPP是否会成为新“庞氏”?
上半年PPP异常火爆,PPP行业龙头公司东方园林、龙元建设等半年涨幅高达100%以上,而财政部联合20个部委于6月初启动第三批PPP示范项目申报后,6月末PPP执行阶段项目619个,总投资额已达1万亿元,落地率23.8%显著上升。
但一篇名为《PPP会不会是新庞氏》的文章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文章直称,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不断博弈的核心就是要控制住地方政府投资冲动,限制地方政府债务,而PPP项目不外乎把一个过去3-5年建设期结束就需要付款的基建项目变成了一个更改名目可以用20年分期付款的,并且不计入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子银行模式。
文章还称,90%以上的PPP项目都是非运营型,而非运营型PPP本质上,不过是通过SPV公司加杠杆或是包装模式下的20年分期付款的基建项目。
狭义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指政府与私人部门组成特殊目的机构(SPV),引入社会资本的一种公共服务开发运营方式。货币政策边际效应越来越小,民间投资连续两个月下滑,财政政策被推到台前,广泛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PPP被寄予激活民间投资的厚望。
那么,PPP这一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又一利器,是否会是新的影子银行?多名分析师给出了反对意见。
兴业证券分析师孟杰的研报指出,PPP显然不会成为新的“庞氏”。PPP最后会不会成为“庞氏骗局”,核心在于:当资金期限错配的情况下,资金能不能投向更有效的方向,资金的使用效率能不能得到提升,从而提升ROE水平,覆盖资金成本。而PPP的投融资模式恰恰有效解决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能够控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驱动资金投向更有效的方向;
另一方面让更多优质的企业参与到项目中,提升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那么,PPP的投融资模式是如何抑制政府强烈的投资冲动的?国信证券陈青青给出了答案:社会资本和银行对PPP项目的挑选,保证了政府的投资欲望不会无节制放大。
陈青青认为,政府有强烈的投资和推动PPP项目的冲动,但政府不能对SPV公司担保,也不对SPV公司负有刚兑责任。这种情况下,控股的社会资本和融资的银行会认真考察PPP项目的支付能力和企业信用,来保证资金的收回。
社会资本控股参股 SPV 公司,首先看重的是工程利润,但是即使放十倍的杠杆,如果 SPV 公司破产,公司注册资本金收不回来,也是赔钱的买卖,所以还是会去挑选真正有支付能力的项目。
对于银行而言,也接受了社会资本一般不愿意承担担保责任和无限连带责任的现实,将项目质量、企业信用、地方财政能力都作为考核项目融资的重要因素,也会去挑选可靠的项目。
这使得政府的投资欲望不能无节制的放大,而是在可支付的范围内发生。陈青青指出,从目前情况来看,PPP 项目还都在政府可支付的能力范围内,PPP项目风险仍可控。PPP将持续成为政府稳经济和维持基建投资的重要手段。
华泰证券研究所也指出,随着融资成本的下滑,PPP项目的回报率已经下降到6%-7%,不符合庞氏融资显著异常的高回报特征。而从地方政府角度来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从总量规模上对PPP做了约束,每一年全部PPP 项目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应当不超过10%。PPP仅是短期融资渠道的理念正在被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