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的主力是靠国企?还是靠民企?
北极星火力发电网讯:前段时间,笔者去黑龙江采访,关于东北振兴的话题。期间,黑龙江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王爱新的一番表述令笔者颇为吃惊。
笔者问王爱新,齐齐哈尔是黑龙江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这一轮经济下滑中受冲击比较重的城市,黑龙江省社科院经济所是否对齐齐哈尔进行过系统调研。
王爱新说,系统的调研很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该市央企很多。要到央企进行调研,需要很繁琐的程序,他们一般也不接待地方上的调研。
王爱新的话多少反映出央企与东北地方上的“隔膜”。在采访中,也有多位学者提到央企在东北的“挤出”效应。
辽宁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日前说,“值得一提的是央企现象。我们东北地区国有企业众多,但是我们仔细分析,真正运行的国有企业中的地方国有企业没多少。比如辽宁300多个国有企业,真正运行的地方国有企业就60多户,很多城市连一户运行的地方国有企业都没有了,你看国有企业遍地都是,都是央企,辽宁的央企1751户,占辽宁工业40%,吉林的工业主营业务收入90%来自央企,跟地方无关。央企块头大而且数量多,占很多垄断资源,投一个项目100多亿元,投一个项目GDP上来了,一旦这个企业不行了,就是一个巨大的窟窿。”
梁启东说,东北国企改革的核心是央企改革。央企无处不在,地位举足轻重,2013年央企在东北有3183户,资产4.5万亿元,央企改革是东北主要的因素。
除了央企问题,下一步东北振兴的主力是靠国企?还是靠民企?在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谢地不久前接受笔者专访时曾说:东北地区国有经济塌陷了,不但是影响东北,对整个国家也会产生重大影响。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这在东北地区尤其重要。
“东北要全面振兴、走出困境,国有经济必须起到定盘星的作用。东北的国有经济占比很大,过去是东北的优势,如果任由这个优势垮掉,那就谈不上东北振兴。正是因为国有经济占比很大,民营经济也就成了配角。面对国有企业存在主要领域的经济下行,东北的民营经济当然也就撑不起来、接不住。东北当然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但绝不能以丧失国有经济的优势为代价。把国有企业改没了,恐怕不是我们改革的初衷。而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才是改革的方向。”谢地说。
梁启东则认为,东北振兴关键还是要靠民营经济的兴起。他说,在全国500强企业中,东北企业有10户,辽宁有6户、吉林有1户、黑龙江有3户。而浙江有138户,一个萧山区就19户,而沈阳只有远大入围。有人说,东北重工业比较发达,民营经济肯定要跟它配套,但是辽宁的民营经济跟重工业没有关系。这就形成一个强政府与弱市场、大政府与小社会的情况。
梁启东说:民营经济是振兴东北的主力军。我们振兴多少年了,政府是主力军吗?肯定不是。国有企业是主力军吗?地方国有企业没有了。靠央企吗?央企不可能振兴。那靠外国企业、南方企业吗?也不行。就目前新增就业的99%在民营企业来看,民营经济是我们振兴的主力军。所以,民营经济救东北,民营经济振兴东北,民营经济富东北,民营经济活东北。在当今中国,哪个地区民营经济发达,哪个地区的经济就发达。
但是,东北的民营企业发展错过了最好时机。不用说浙江等南部省份,就是一海之隔、区位优势相近的山东省也令辽宁望其项背了。
山东省今年入围民营企业500强的有48家,其中魏桥集团以超过3000亿元的营收位列500强第3位。不用说魏桥了,大连的民营企业,望着隔海的山东龙口的南山集团侧影,不知道该怎么想。当然,大连有万达集团,但又有几个万达集团呢?
这些民营企业已经占领了高地,壮大了声威,后来者再想发展壮大,留下的空间有限。
王爱新曾经告诉笔者,东北本土的民营企业失去了最好的发展时期,东北的自然条件也让招商引资难度较大。不用说别的,冰天雪地的环境,可以观赏,但不利于生产。
央企、国企、民企,从国家层面上来说,是要三手抓、三手都要硬的。
本月上旬,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带队赴辽宁省开展专题调研,深入了解《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贯彻落实情况,以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放管服”、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民间投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等方面情况,并听取地方的意见和建议。
从徐绍史的行程可以看出“三手抓”的意图。
消息称,徐绍史一行在沈阳实地考察了北方重工集团、沈阳机床集团、沈阳远大集团、东软集团、中航沈飞民机公司、辽宁宏图创展公司、沈阳国际软件园等企业和园区,分别召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民间投资座谈会,听取鞍钢集团、本钢集团、中石油辽化公司、中国兵器华锦集团、大连港集团、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等10家国有企业负责人,以及新松机器人、辽宁忠旺、辉山乳业集团、大连恒力石化公司、大连西姆等7家民营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