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中小银行对批发融资的依赖性增加遭穆迪警告
针对中国的中小银行越来越依赖批发融资的现象,穆迪发出了严厉警告。
截至今年6月底,中小型银行有34%的融资来自批发融资,而这一比例在去年1月底时为29%。相比之下,四大银行批发融资的占比仅为10%,2015年1月时该比例也仅为8%。
对此,穆迪驻香港高级副总裁郭书岑及其团队在29日发布的报告里写道,中小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速快于四大行。并且上述现象显示,当前银行系统中流动资产的增加主要来自批发融资,而非存款。
批发融资包括银行间回购、经纪人存款、银行间贷款和商业票据等。批发融资的成本低于更长期限的融资。一旦市场出现负面消息,参与批发融资的银行可以不对其融资进行展期,从而快速抽离资金。在美国金融危机期间,批发融资的集体撤离曾引发了普遍的融资中断。
中国的中小银行对批发融资的依赖性增加,引来了穆迪的警告:
对于银行来讲,短期批发融资的使用增加,将使其暴露于资产与负债期限错配、资金链中断的高风险。
很多银行将批发融资这种短期资金长期借出,用于包括贷款、贷款和应收账款的投资等等,从而使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风险增加。
在穆迪看来,高度依赖批发融资不仅使银行本身面临风险,且还可能在整个银行系统内产生类似连带效应:
由于批发融资的增加使得系统间相互关联更加紧密,因而对银行业构成了系统性风险。
越来越多的银行积极的参与银行间金融产品,他们对交易对手的风险愈加敏感,可能放大负面消息的作用,并产生集体效应,引发系统流动性急剧紧缩。负面消息包括,银行在贷款和应收账款投资的亏损,理财产品的投资损失等等。
因此,穆迪警告称,那些广泛使用短期批发融资的银行将面临更大的负面评级压力。
中国的中小型银行在近几年越来越依赖短期批发融资,四大国有银行的资金来源则相对较健康,反应出其强劲的存款业务和更稳健的增长策略。
在批发融资中,股份制银行的同业理财规模增速同样大于国有银行,去年有的股份行的同业理财规模增幅甚至超过100%。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某华东农商行人士的话称,“特别是一些小银行,比较受区域限制,个人客户的市场没办法一下子做起来,扩张同业理财也是必然选择。”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同业理财的发行成本较低也是股份制银行选择大幅扩张该业务的原因之一。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多名银行资管人士表示,同业理财收益率比个人理财低个50bp非常正常。
非但成本低,按照华夏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李岷的话来说,受结构调整、经济下行等市场因素影响,符合银行风险偏好的项目减少,银行资产荒问题逐步凸显,同业理财具有安全系数高和收益率较高等突出优势。
然而,高收益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和中票、短融比,中票的期限一般3、5年,银行同业理财多为半年,1年的都算长了,1个月、3个月的都有。再来看短融,1年期的价格和同业理财也可以相差50bp,且短融是企业的融资工具,违约风险肯定比银行大。”有华东城商行资管人士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