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砍掉消费品生产经营市场准入门槛 企业将设首席质量官
8月2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增加“中国制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会议提出,要建立消费品生产经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除强制性标准和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取消消费品生产经营其他市场准入限制。会议还强调,要提高消费品国内国外标准一致性程度,推动实现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会议指出,对食品、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等一般消费品领域,建立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
具体内容包括加快制定一批强制性国家标准,鼓励大中型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加快建设跨部门、跨行业的消费品质量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惩罚性赔偿、销售者先行赔付、责任保险等制度,促进“中国制造”全产业链升级。
一般消费品将建新型标准体系
虽然我国消费品领域标准化工作已经实现较广范围的覆盖,且国际化程度正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仍存在一定差距。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研究数据显示,在我国12个主要消费品领域,有60.2%的标准指标严于国际标准,19.1%的指标与国际标准一致,13.9%的指标低于国际标准,6.8%的指标与国际标准存在差异。
上述比对结果表明,我国消费品标准安全水平虽有较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部分消费品安全标准指标仍低于国际水平,特别是在高端消费品标准方面,项目不全、覆盖面不广、影响力不强。
以家用电器领域为例,作为全球最大家用电器生产国,我国主导制定的家用电器国际标准只有14项,仅占10.8%,在高端领域的国际标准几乎空白。
对此,常务会议指出,将对食品、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装饰装修、服装服饰、化妆品和日用化学品、妇幼老年及残疾人用品、文教体育休闲用品等一般消费品领域,建立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
“从我接触到的一些创新创意制造业企业来看,标准体系的建设尚存在空白。”知名创投咨询顾问史伊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以前不久比较火的网购爆款气象瓶为例,一是仿冒者众多,作坊式生产;二是这样的爆款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产品的市场寿命往往并不长,还未来得及确立相关标准,它可能就已经不再火爆,而要建设相关标准,相对而言政府主管部门投入成本较高,所以实际上对于当前新消费而言,确定一个既能体现消费潮流、又能精准定位消费者本身利益、且能实现动态化的监管体系、标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中型企业将设首席质量官
在经济学家田大瑜看来,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最大的亮点,在于通过需求端的升级倒逼供给端升级,尤其是突出了装备制造业这样的大国重器产业。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至7月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物流需求增长持续加快,7月份,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2.2%和10.7%,增速比6月份加快0.6个和1.9个百分点,高于整个工业6.2个和4.7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增长加快。从数据上看,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增长呈现出加快态势。
“现在之所以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一个是因为大量产品质量有差距,连电饭煲、马桶盖都要到国外去买;另一个是技术含量不够高,真正的高精尖设备还是无法彻底摆脱国外的控制。”田大瑜说,“久而久之,我们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可能会越来越差,最后只能靠房地产来拉动经济。这次国务院的文件非常有针对性,核心就在倒逼二字,而且也清楚地告诉全社会,中国经济还是要在制造业这样的实体经济上下功夫。”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还提出,将鼓励大中型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
“此前企业没有设立首席质量官的时候,质量监管除了企业自身生产要满足标准之外,更多的监督是由外部进行。”田大瑜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在通过设立专门的首席质量官,等于企业多了一道自身内控的阀门,可以极大地提升企业内控水平,改变很多企业在质量方面多头负责的现状,当企业产品出现问题、引起公众关注的时候,这个首席质量官是要站出来担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