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券商赴港融资渐成趋势 光大证券港交所上市
受中国资本市场全球化影响,上市券商正在加速进行新一轮的资本扩张,中资券商赴港融资渐成趋势。
8月18日,光大证券(601788.SH、06178.HK)正式于港交所上市。上市首日开盘价12.68港元。
根据光大证券8月17日发布的股票分布结果,公司发售价已定为每H股股份12.68港元。前期共接获约1.14亿股香港发售股份认购,相当于初步可供认购6800万股的约1.68倍,获轻微超额认购。
国际发售部分,初步提呈发售的股份亦获适度超额认购,国际发售已经超额分配1亿H股。
此外,根据基石投资协议,基石投资者总共获配4.5845亿H股。其中,恒健国际投资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已认购1.1亿股H股、中国船舶资本有限公司已认购1.1亿股H股、中建资本(香港)有限公司已认购1.1亿股H股、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已认购4893.36万股H股。
光大证券海外业务的布局,最早可追溯至2010年11月,旗下光证金控成立开始。后者成立后,光大证券通过光证金控於2011年5月收购了光证(国际)51%的股权,并于2016年6月收购光证(国际)余下49%的股权。
此后的2015年6月,光大证券通过光证金控收购了新鸿基金融集团(下简称“新鸿基金融”)70%的股权。据了解,新鸿基金融为新鸿基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业务范围包括经纪业务(主要含股票及期货)、财富管理等。新鸿基有限公司建于1969年,是香港具领导地位的金融机构之一,对新鸿基金融实现控股经营。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1月底,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曾在香港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这被市场普遍解读为,光大集团拓展在港业务,以香港为基地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信号。
内地券商收购香港证券公司,其实已不是新鲜事。早在2009年,海通证券(600837.SH、06837.HK)就以每股18.22亿港元收购上市公司大福证券。2014年,西南证券(600369.SH)旗下西证国际收购券商敦沛金融,斥资3.47亿港元。
根据招股书提供的信息,此次H股发售完成后,光大集团将直接持股25.28%,通过光大控股间接持股24.84%,届时合计持有光大证券股本合计约50.12%,仍为控股股东。
中央汇金将直接持股约0.82%,通过光大集团间接持股约50.12%,合计持股约50.94%。
就此次所得款项的用途,光大证券在招股书中提到,假设发售价为每股H股12.53港元,预计可从全球发售获得款项约82.36亿港元。其中,所获款项约35%将用于进一步发展资本中介业务,以满足客户的投融资需求;约35%将用于现有境外业务的运营,以及境内外平台的非内生性扩张。
近年来,境内投资者于境外资本市场的参与程度的逐步提升,确实为境外平台的拓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如,2014年11月中国证监会及香港证监会推出沪港通。即允许中国及香港的合资格投资者,买卖上交所及香港联交所交易的合格证券。
此外,2015年7月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推出的中港基金互认项目正式推出。该项目允许通过简化程序将合资格的香港基金售予中国零售投资者,并以相同方式将中国基金在香港市场进行发售。
“我们预期,沪港通的开通及将要推出的深港通将加强境内外资本市场的联通,为中国及境外投资者开放新机遇。中港基金互认亦将扩大了中国基金的投资者基础。”光大证券在招股书中对境外投资表达了乐观的预期。
此前已先后有中信证券、海通证券、银河证券、中州证券、广发证券成功实现H股上市。而华泰证券近期启动H股公开招股,也吸引包括众多互联网企业大资本的认购。
值得注意的是,光大证券还在此次招股书中提到了此前所受到的两次处罚。
一次是2013年8月16日,光大证券的交易所交易基金策略交易系统发生技术故障。从而导致错误地以总计人民币234亿元的巨量资金申购180ETFs,其中人民币72.7亿元以市价成交。
2013年8月30日,中国证监采取监管措施,没收光大证券的违法所得人民币8,700万元,并处以人民币4.36亿元的罚款,停止光大证券从事证券自营业务的资质(自营固定收益证券业务除外),暂停光大证券审批新业务的申请,并要求其进行整改。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我们有502宗投资者因8 16事件而提起民事诉讼,预计所有待决诉讼使我们可能支付的最大索赔总额约为人民币320万元。”光大证券在招股书中透露。
至于另一起事件,则是2014年2月,光大证券就天丰节能的首次公开发售被中国证监会处罚,原因是两名保荐代表人未能于尽职调查中发现天丰节能的违规活动。由于该两项事件,光大的监管评级在2014年由「A类AA级」下降至「C类C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