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公司“换帅”原因各异 公募老总压力几何?
据上证报数据统计显示,过去三年间,在全市场104家公募基金公司中,共有45家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了总经理变更,其中7家变更次数超过1次。
是什么让公募老总们放弃数百万甚至千万级别的年薪去追逐别样的人生体验?
这其中,既有成功之后的主动隐退,也有身不由己的黯然离开,在“流动的公募老总”这一现象的背后,当局者都有他们的思考。
“换帅”原因各异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对新成立的基金公司而言,在公司成立伊始,总经理一般都只是挂名,等到公司正式成立后,通过市场化方式招聘或由股东指派,正式的总经理才会上任。而对于老公司而言,“换帅”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
首先是由于股东方更替造成的人员变更,比如2015年8月,在“万向系”通联资本以4.14亿元拍下浙商基金50%股权后,原博时基金副总经理李志惠成为浙商基金核心带头人,李志惠与浙商基金现任的两位副总经理聂挺进、沈阳均是肖风执掌博时基金时的旧部。
作为典型的轻资产行业,基金公司向来是各路资本眼中炙手可热的“摇钱树”。近年来,由于行业内部竞争加剧,基金公司股权变更潮也同时来袭。据证监会网站披露的信息显示,目前共有11家基金公司的股权变更正在审批中,一般而言,股东更替后,一家基金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甚至是基金产品的运作都可能有连锁反应。
其次,近年来,在大资管的浪潮中,政策鼓励专业人士积极参与公私募行业发展,也给基金公司高管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机会,引发基金公司高管人才加速流动。
比如,原民生加银基金总经理俞岱曦离职后创立万吨资产,原海富通基金总经理田仁灿离职后加盟私募基金瑞锐投资担任总裁,原泰达宏利基金总经理刘青山离职后成立私募基金清和源资本,原汇添富基金总经理林利军离职后转投PE创办上海盛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除了自己创业外,也有不少基金公司总经理投身其他资管行业,比如原光大保德信基金总经理陶耿在离职后转投券商行业,履新国泰君安资管高级管理人。
第三则是公司的经营状况不佳或内部人事斗争,使得董事会勒令总经理“下课”。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今基金行业最大的问题在于治理结构,许多股东偏强势,导致管理团队缺乏稳定性。
华南某中型基金公司总经理向记者指出,股东的目标、诉求和管理团队的理念、利益必须充分统一,“比如究竟是要规模还是要利润,在公司发展的初始阶段,两者一般是无法兼得的,如果股东方无法做适当取舍,那么无论是谁都无法带领公司走上正途。”
至于“换帅”是否能够对基金公司的发展带来正面作用,上海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刘亦千向记者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总经理上任会给公司团队带来一些经营思路上的调整,如果这些调整是为了促使公司平稳发展,则公司短期的“爆发性”必然会受到影响;反之,如果调整是为了改善公司内部“安逸”的环境,则将推动公司加速发展。
刘亦千同时强调,基金公司的发展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来体现,短期的发展往往与早些年的布局有关,因此总经理变更与公司的发展路径也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
公募老总压力几何?
华南某基金公司离任总经理表示,一般来说,总经理的工作以安排公司的经营和运营为主,产品、销售、人员安排、招聘,甚至是投研等各项内部事务都必须参与,但是公司的状态不同,对于总经理而言,工作重点也不一样。
“对于大型基金公司而言,重点是公司的发展和持续扩张。对于中小型基金公司而言,重要的是公司的生存和吸引到合适的人才加盟,如果迫于短期的盈利压力而无法给出合适的激励机制,那么公司必然会陷入人才流失,规模萎缩,人才进一步流失的恶性循环中,这或许也是中小基金公司频繁换将的主要原因之一。”上述前任公募老总分析称。
在沪上某基金公司现任总经理看来,公司要发展得好,自身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天时地利”同样缺一不可。“一个企业能够成功,背后的原因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成功也需要一些运气,仅仅只是自己埋头苦干也未必就会有收获。”
回顾基金行业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伴随着资本市场和金融领域的发展,几乎每年都会有“风口”,比如几年前公募专户开闸带动公募基金整体盈利能力的快速提升,去年上半年资本市场火爆带动权益类产品的扩张,如今银行委外业务带动固定收益业务的大发展,“作为管理层,最大的压力在于必须要把握机会,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确保公司整体地位的稳步提升。”
此外,上述人士坦言,近年来,资产管理行业内部的竞争逐步加剧,基金公司想要发展得好,必然要引入一些变革,在此过程中,肯定有人不适应,有人会选择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