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内 >

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新疆行动方案的通知(附全文)

2016-06-23 09:48:00

 

来源:

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近日,北极星节能环保网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获悉,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新疆行动方案的通知已经下发。《行动方案》提出,将加快建设“一轴、六区、八中心”的特色制造业加工基地,力争通过两个阶段、用10年时间,努力实现制造业强区的战略目标。根据《行动方案》,新疆将加快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新能源、新材料、特色装备、电子信息、纺织服装、轻工食品、节能环保、生物药品等10个战略重点,依托“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具体内容如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文件

新政发〔2016〕60号

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新疆行动方案的通知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州、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中国制造2025新疆行动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4月26日

中国制造2025新疆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努力扩大我区制造业规模,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深刻认识加快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和重要支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制造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规模实力不断增强,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并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轻工和食品、纺织和服装、生物药品等制造领域具备一定竞争实力,有力推动了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促进优势资源转换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区制造业仍然存在着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低、配套能力弱、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制造业带动、转换和辐射力强的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出来。

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别是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制造为标志的两化融合创新将制造业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新疆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培育制造新兴业态,已成为我区制造业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新动力。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主动对接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推动新疆制造业创新转型、提质增效,打牢实体经济之根基,努力实现新疆资源向新疆产业的转变,不断夯实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

二、加快发展制造业的总体要求

(一)行动思路。

以贯彻“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加强产业协作与配套,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打造制造业发展新优势。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依托,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延伸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为着力点,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打造国家向西开放的制造业发展新高地。

(二)指导原则。

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平衡。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聚焦优势产业和企业,加强政府引导,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创新行业管理模式和手段,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促进新疆资源向新疆产业加快转换,尽快形成制造业发展新优势。

优势优先和整体推进相结合。发挥新疆资源能源和区位优势,推动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率先发展。坚持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加强规划衔接,支持和培育南疆惠及民生制造业快速成长。以各种优势的倍增、放大、叠加效应推动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着眼当前和谋划长远相结合。结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制造业强区需求,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合理规划制造业发展重点。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促进特色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创新引领和开放合作相结合。针对制约新疆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战略部署紧密衔接,积极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努力实现与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高位嫁接,切实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走出去”能力。

(三)发展目标。

总体规划,分段实施。力争通过两个阶段、用10年时间,努力实现制造业强区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制造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制造能力明显提升。全区制造业增加值实现翻一番,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打造化工、特色轻工、有色、装备制造、建材、纺织等6个超千亿、各具特色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企业“走出去”能力明显提高。

创新实力持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基本完善,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新产品产值率比“十二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

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区制造业比重有明显提高,培育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两化融合水平明显提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成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绿色制造水平明显提升。制造业清洁生产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绿色制造技术推广加快。单位制造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年均下降5%以上。

到2025年,建成国家“一带一路”核心区有重要影响力的西部制造业强区。

制造能力大幅提高。全区制造业增加值力争再翻一番,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形成化工、特色轻工、有色、装备制造、建材、纺织、信息、新能源等8个超千亿、具有较强竞争力产业集群。

创新实力显著增强。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新产品产值率再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成效。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区制造业比重显著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培育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达20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成效显著,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绿色制造水平再上新台阶。制造业清洁生产各项主要指标国际领先,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显著降低,绿色制造技术全面推广。重点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战略布局。

瞄准中亚、西亚、南亚等周边国际市场,积极承接东部产业制造能力,统筹国内外优势资源,合理布局进口资源加工和出口产业集聚区,有效集聚创新发展要素,加快建设“一轴、六区、八中心”的特色制造业加工基地。

充分发挥天山北坡经济带制造产业优势和聚集轴的作用,着力打造创新资源集聚、转换效率高、产业效益好的制造业重要一轴。

依托制造资源相对富集和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的乌昌石、奎独克、哈密地区、库尔勒、喀什和伊犁等六个地区,加快承接中东部产业梯度向西转移,积极拓展亚欧市场,努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依托各地优势和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快建设: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能源装备、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新材料、轻工食品、生物药品等八个制造业创新中心,逐步形成以创新中心为载体辐射全疆的制造业创新网络。

三、加快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瞄准新能源、新材料、特色装备、电子信息、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生物药品等10个战略重点,依托“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一)输变电装备。推进智能电网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大力发展智能电网管理系统及技术,加快发展特高压、超高压交直流变压器、断路器、全封闭组合开关等输变电成套设备。积极发展节能、环保配电变压器,农网改造变电设备。

(二)农牧业装备。重点发展棉花、小麦、玉米、番茄、马铃薯、辣椒、油菜、甜菜、打瓜以及林果业等种采收和加工装备,大中型拖拉机及其复式、精准施肥(药)作业机具,微小型农机具,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及畜产品采集加工装备,设施农业配套设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农业机械基础零部件制造,农机维修和再制造。

(三)石油及石化装备。重点推进先进勘探设备,智能型、节能型和环保型采油设备、深井稠油开采设备、先进煤化工装备、管道无损检测设备、机械密封系统、高参数压力容器等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发展再制造技术,加强油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装备。研制具有自适应、自学习能力的智能化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提升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部件制造水平。开发高效高压并网控制逆变器、分布式发电系统等关键技术,推进聚光发电、薄膜发电和建筑一体化等太阳能发电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重点发展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的环保技术及装备,大力发展煤基清洁燃料技术及产业化、工业节能技术及装备。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

(五)矿山和工程机械装备。重点开发矿用新型碎石、研磨机械,井工矿采煤机械、露天煤矿开采设备等大型煤机装备。开发臂架泵车、混凝土搅拌车等高端建筑机械和新型起重、运输设备,挖掘机、装载机等油电换动、智能化工程机械。发展再制造技术。生产先进可靠适用的大型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等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及配套设施。

(六)轻工制造。加快发展乳制品、葡萄酒、饮料、动植物提取、发酵制品等食品制造和制糖、果蔬加工、植物油、肉制品和饲料等农副产品加工,大力发展工程、降解和包装塑料,以及节水农业设施和家具制造等。加快轻工行业智能化改造,支持食品行业智能检测体系建设。

(七)纺织和服装制造。大力发展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针织、家纺、服装、印染七大产业,支持延伸和完善产业链。积极推广粗细联、细络联、自动落纱等智能化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发展精深加工,开发多种纤维混纺、交织、色织和提花面料。支持开展机采棉花加工技术的研发。发展各行业职业装、民族服装等高附加值产品。(八)新材料和建材。大力发展铝基、硅基、镍基、铜基、锂基、铍基等新材料及制品。大力发展高性能、专用、功能性新材料,高分子改性、合金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膜材料、钢铁材料等。加快发展石材、石墨及碳素制品业,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新型建材发展。

(九)电子信息。积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电子新材料、热敏感材料及传感器件。鼓励自动控制、检测等产品和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发展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和产品。加快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和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支撑平台软件。发展面向中西亚的多语种软件及应用产品。(十)生物药品。加快生物提取药物及中间体产品升级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推动药品智能制造新模式。大力发展高效有机、生物肥。积极发展胺基酸、黄源胶、生物多糖。重点发展现代中药、民族药、动物用生物制品。大力发展特色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及加工。加快现代生物技术在轻工、纺织和药品等领域应用。推进基因、酶和发酵工程,生物检测等专项技术在食品工业及环境保护中应用。

四、推动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

加快制造业发展,必须抓住新机遇,凝聚新动能,激发创造力,加快转型升级,走规模化、集群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品牌化和“互联网+制造”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一)增强制造业创新实力。

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尽快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以大学科技园、各类创业园、创业服务中心等为依托,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研发中心,积极推动产学研联合开发示范基地建设。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创新型企业奖励制度,培育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到2020年,全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60%以上,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达300家以上;到2025年,全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力争80%以上,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达600家以上。

专栏1: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

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农牧业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药品、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和有色金属延伸制造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自治区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制定完善自治区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

到2020年,重点形成3-5家自治区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到2025年形成7家自治区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培育制造业众创空间。支持各地利用园区或闲置厂房、楼宇等建设创业基地。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积极探索创业孵化模式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创业基地、企业和创投机构发展众创空间,开展“开放技术平台+产业资源”的“大企”带“小企”孵化、“产业基金+专业技术平台”的全产业链孵化、“交流社区+开放性办公”等孵化模式创新。鼓励众创空间与区内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及龙头企业搭建制造业创新平台,为小微制造企业提供高端装备使用、原型设计开发、生产工艺咨询、产业链配套等服务,打造以云服务、云制造和协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区域制造众创空间。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依法落实国家各项有关技术改造、科技成果转换、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等财税政策。选择一批引领产业高端发展、市场前景好的核心关键技术成果,实施一批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为主导的企业创新平台,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加强政产学研用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尽快建立完善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

(二)推进“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施“两化融合提升工程”,加快企业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和商务电子化。实施企业信息化提升“1000家示范、300家试点、50家推广应用”计划,推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智能化改造,加强对能源资源的实时监测、精确控制和集约利用。

专栏2:两化融合提升工程

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加快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融合创新。发展云制造,开展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支持制造业云平台建设,推进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

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20%,不良品率降低2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信息化,80%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40%,不良品率降低30%。

推进区域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推动智慧城市、信息消费、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电子商务试点建设。全区2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认定工作。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65以上。

发展云制造。开展工业云及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支持制造业云平台建设。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推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技术基础、数据管理、技术标准、工程服务等开放共享,打造制造资源“池”。搭建面向制造业的众包设计平台,实现设计能力的集聚、共享、动态配置和水平提升。依托昌吉输变电制造产业园、乌鲁木齐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区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建设重点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数据共享和深度应用服务。

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在输变电、农牧机械、新能源装备、汽车和化工等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加快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食品、农药等重点行业智能检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智能化水平。

专栏3:智能制造示范工程

在工业机器人、工程机械、农机装备、新能源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领域,研制并示范应用一批先进智能化装备和智能产品。依托优势企业推进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

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企业制造加工数控化率、高档数控装备应用率明显提高。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置广泛采用,培育10个先进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

强化互联网基础设施支撑。深入实施“数字新疆˙宽带工程”,提高企业宽带接入能力。推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和增值电信企业重点项目落户乌鲁木齐、昌吉和克拉玛依等大数据重点园区,实施工业云及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组织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加强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健全综合保障体系。

(三)强化工业协作配套能力建设。

实施工业强基支撑工程。着力破解我区工业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发展薄弱、协作配套能力弱的瓶颈问题。突出重点、创新模式,加快编制基础能力发展推进和引导计划,以重大工程、重点装备关键技术和完善产业链为突破口,组织实施一批工业强基示范项目,实现关键技术和基础零部件的产业化突破,提升重点行业、关键领域产业链整体水平。

加强基础制造创新。优化整合创新资源,引导“四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下游用户联合建立“产学研联合开发示范基地”、“产业联盟”等创新组织,共同开展基础领域产业技术的研究攻关,形成一批应用成果。加大“四基”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工艺装备水平,加快形成有效协调的产业链,提升工业基础产业发展的效率与效益。

专栏4:工业强基支撑工程

围绕研发设计、质量技术基础、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共性需求,推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构建政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工业基础领域新技术新产品首台套、首批次推广应用,推动基础材料企业、零部件企业与整机企业战略协作。

到2020年,工业基础领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基础产业制造能力和协作配套能力。到2025年,在新能源、工程机械、汽车和输变电等部分关键基础领域实现协作配套,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支撑服务体系和整机系统。

推动企业协同发展。发挥向西“走出去”项目带动作用,在电力成套、新能源装备、农机设备、汽车和工程装备等领域,促进企业协作配套,引导整机企业和协作配套企业协同创新,贯彻落实国家首台套和首批次政策,形成以市场促基础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提升先进装备制造附加值。

(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推动企业深化品牌建设。不断完善工业品牌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品牌培育方法。继续推进在电力装备、新材料、钢铁、有色、化工、水泥、纺织、汽车等工业企业开展品牌培育试点示范工作。实施品牌培育奖励机制,推动新疆品牌向全国性和国际性品牌跃升。强化专利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促进工业产品实物质量提升。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提升实物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利用国家和地方相关专项,支持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攻关、质量平台建设、工业检验和技术评价能力建设。继续开展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认定和能力建设工作。

加强标准建设和贯彻实施。实施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普及和卓越绩效管理活动,支持有实力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制修订。开展工业产品采标情况调查和重点工业产品对标达标工作。继续在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推行诚信管理体系建设,鼓励基础较好的食品工业企业开展诚信管理体系评价工作。

深化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鼓励企业学习实践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引导企业积极采用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重点在药品、乳制品等领域积极推进GMP和HACCP管理体系标准的实施和认证。强化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功能,提高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能力。

(五)加快推进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特色制造业。依托我区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引导企业积极发展石油天然气下游产业,推动煤化工产业加快建设。依托煤、电等生产要素低成本的优势,大力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加快延伸和完善钢铁、电解铝、铜镍铅锌等有色及黑色金属制品加工产业链。积极推动纺织服装业发展,培育一批全面融入国际纺织服装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的“专精特新”企业。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特色轻工产品精深加工程度。“十三五”时期,要通过全面发展特色制造业,不断提高制造业在工业中的占比,有效解决制造业发展不足的问题。

坚持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行业组织的有效合作,抓住国家东部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时机,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优强制造业企业来疆投资,以各级各类园区为载体,用足用好差别化产业政策,创新产业援疆模式,发展加工贸易,扩大向西出口,建成一批面向中亚、西亚及欧洲市场的制造业产业集聚区。

持续推进技术改造。突出重点行业、瞄准关键环节实施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围绕两化融合、品种质量、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抓好云计算、数据中心、亚欧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内传输通道及智慧城市建设,谋划推动一批促进制造业发展的重大项目,继续实施“百项千亿”技术改造项目,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六)大力发展绿色制造。

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钢铁、有色、煤炭、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传统工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碳排放交易、配额制度在内的创新商业模式。加快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攻克一批适合我区工业企业特征和实际的共性、关键和前沿节能减排技术,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推进循环生产方式。实施“绿色制造引领工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重点领域推广循环型生产方式,从源头和全过程减少资源消费、控制资源浪费、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专栏5:绿色制造引领工程

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专项。建立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

到2020年,建成50家绿色示范工厂和20个绿色示范园区,部分重化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出现拐点,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

强化节能环保监管。严格实施项目能评制度,加快实施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强制性标准。加强节能环保监察执法,对超标准、违规使用落后用能设备企业执行惩罚性电价和差别电价,组织制定“十三五”淘汰落后产能计划,重点对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铜冶炼、铅冶炼、水泥、平板玻璃、造纸、酒精、皮革、印染、化纤、电力等行业落后机电设备和技术的淘汰,依靠法律和市场手段推进落后产能的退出。

推行领跑者标准制度。加强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研究确立高耗能产品能耗的行业领跑水平,加大对终端用能产品市场的调查分析和试验检测,发布高耗能行业能效领跑者指标和领跑者企业名单,将领跑者指标转化为能效标准,将能效领跑者指标与能评制度、节能产品推广制度相结合。

(七)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培育发展生产服务新业态。加快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积极打造大宗农副产品、林果商品网络交易平台,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建立新疆互联网+协同制造产业联盟。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质量技术基础、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撑能力。大力推动GPS/北斗导航卫星应用,形成持续稳定的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空间信息服务能力。

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企业加大产品整合力度,从产品供应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为客户提供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和专业化集成方案。积极发展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推动企业围绕客户需求开展个性化产品设计、众包设计、众筹设计等网络制造新模式。引导企业拓展在线监控诊断、远程故障诊断及维护、工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运行维护、网上支付结算等新业务,不断完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实施制造业服务化示范企业培育计划,培育200家综合实力强、行业影响大的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全区工业设计融合发展载体建设,加快“新疆中小企业工业设计服务中心”建设。围绕纺织、汽车、钢铁、药品等重点行业,打造一批提供区域和行业全程供应链服务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智慧物流数据中心和分析应用中心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和产业聚集地,打造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加快区内产业转移承接地服务配套设施和能力建设,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

(八)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

培育企业“走出去”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承包、服务外包和劳务合作。推动输变电、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能源和农牧机械等先进装备率先“走出去”。引导区内钢铁、纺织、化工、建材、水泥、轻工、药品及特色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展国际合作,建设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和产业集聚区。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引导外资投向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区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营销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促进引资、引技与引智相结合。鼓励外资通过合资、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区内企业改造和兼并重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

发挥沿边开放优势。在乌鲁木齐市、阿拉山口和喀什等3家综合保税区开展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引导加工贸易由制造环节为主向设计、研发、服务等全产业链覆盖。建立新疆电子口岸信息平台,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

五、保障措施和推进机制

(一)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的简政放权,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强化行业自律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深化电力等重点行业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改革技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和项目经费分配、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优化市场环境。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机制。完善和制定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政策措施,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建立全区涉企收费项目库,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加强制造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企业创业、创新、融资、咨询、培训等专业化服务。

(二)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贯彻落实国家支持转型升级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强财政资金支持,积极研究设立自治区特色制造业发展基金。发挥和放大政府资金杠杆作用,吸纳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多渠道筹措资金设立自治区特色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适时出台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推动制造业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健全重大装备的研制与使用单位在产品创新、增值服务和示范应用等环节的激励约束机制,认真落实和完善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财税支持政策。支持制造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企业短期融资债券,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支持制造业创新发展。认真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奖励制度。

(三)完善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

落实和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优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重点和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加快设立自治区中小企业发展引导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在疆依法注册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鼓励在疆金融部门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力度,建立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快构建中小微企业征信体系,积极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建设完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地州,打造创业社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孵化机构落户新疆。引导各类创业投资基金投资小微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地州设立天使投资引导资金。加强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创业、创新、融资、咨询、培训、人才等专业化服务。

(四)改进和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新疆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围绕建设装备制造业高素质人才队伍的目标,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加快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加大行业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工作力度。继续支持行业学会、协会开展学术交流、职业技能竞赛、技能人才培训等服务工作,为行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流动和使用的体制机制,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力度。

(五)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自治区成立“新疆制造2025行动方案”推进领导小组,由自治区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自治区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厅、人社厅、财政厅、工商局、教育厅、质监局、环保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厅、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土资源厅、商务厅、国资委、开发银行新疆分行、新疆银监局、新疆证监局、住房城乡建设厅、乌鲁木齐海关、国网新疆电力公司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组成。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新疆制造2025行动方案”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部门、地方开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自治区经信委,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设立“新疆制造2025行动方案”战略咨询委员会,研究自治区制造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对自治区制造业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整合全区智库资源,形成包括政府智库、社会智库、企业智库在内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形态的特色新型智库,为全区制造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建立“新疆制造2025行动方案”任务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完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

各地、各部门、各行业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自治区经信委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重大事项及时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