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供给侧改革新推手:互联网巴士
互联网出行市场发展到今天,滴滴、Uber、神州、嘟嘟等已在企业愿景上进行多次迭代,清晰的愿景意味着企业发展到达新的高度,他们将作为万亿市值的分享经济运营商,把过剩产能、闲置资源高效率盘活。
2016年中国出行市场融资和洗牌可谓同步进行,5月中旬滴滴获苹果公司10亿美元战略投资,同期互联网巴士企业嘟嘟巴士获彩虹精化等机构1亿元人民币投资,可见以专车、拼车、代驾、巴士等为代表的细分市场公共出行领域依然受到资本市场持续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兴起的“新型公交”—互联网巴士,以1辆车运力抵得上40辆专车的巨大优势,迅速成长为出行市场不可忽视的一极,同时让万亿市值出行市场浮现另一个滴滴式“独角兽”,也给当下出行供给侧改革提供另一种解决方案。
滴滴、Uber、嘟嘟重构供给侧改革
从2012年到今天,中国互联网出行市场演变过程如同一部史诗,出租车、私家车、巴士等碎片化社会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实现全民共享,形成独具特色的出行供给侧变革景象。比如专注一对一出行的滴滴快的历经补贴相杀大战后发展到今天的滴滴出行;乐视绝对控股易到用车;阿里巴巴投资神州专车后戏剧性转让股份,Uber调整战略在中国成立独立公司与本土巨头抗衡等。专车市场格局虽大势已定,但各家利益博弈仍然暗潮汹涌。
2015年兴起的多对一出行互联网巴士风口展现,滴滴易到纷纷开辟巴士战场却均以收缩战线告终;上市企业入股嘟嘟巴士布局新能源全产业链;传统车队转型的嗒嗒巴士布局新能源车。可以说互联网出行市场几乎被上述几家瓜分。巨头秉持着一贯的激进打法,而创业公司在资本和发展阶段还相对弱小的情况下精分细作,加速催生庞大的“人+车、道路+交通”的互联网变革体系及一种更深刻的共享经济模型。
当下出行市场已基本形成三种形态:一是以滴滴、Uber为代表,利用社会闲散人力资源和私家车,增加运力供给;二以神州租车为代表,规模购入车辆重资产,提供专业专车服务;其三以嘟嘟巴士为代表,以智能调度平台盘活供给端资源,以智能体验服务新型公共出行。
上述三种企业参与的互联网变革都是在供给侧实现新重构,这也是共享经济不断演变的结果。从这点上来说,以滴滴、Uber及嘟嘟巴士为代表的业态承担更多的“道路+交通”互联网改革角色。众所周知,滴滴从出租车开始切入,建立横跨快车、专车、代驾的全平台服务,力求解决打车难、车太少、服务不优的小车市场痛点,同时大肆补贴教育用户、跑马圈地,完成移动支付绑定的同时升级出行方式。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每次生活方式变革和提升背后都需要耗费大量社会资源,比如更加便捷有序的出行,然而满足于通行需求的道路资源始终相对有限,道路所能承载的车流量同样有限,必须找到一个更有效的分配资源方法论,而不是往交通网上投入更多车辆,相比私家车,载客量更大的巴士优势凸显。
当下大城市交通拥堵、道路资源有限、出行呈潮汐化的现状,需要为此提供更精细化的解决方案。资料显示,一辆巴士的投入能够释放至少40辆私家车运力,一条定制线路能平均缩减2/3通勤时间,同时巴士用户社群属性和粘性均高于专车和拼车,这些优势让其能在短期内获得资本市场追捧,去年上线的嘟嘟巴士,不到一年在全国十多个城市布局业务,完成5轮融资。
近日滴滴总裁柳青提及中国的日均出行量约为11亿次,但滴滴每日订单量仅为其中的1%,滴滴未来要更关注如何更好匹配供给与需求,包括车辆、司机和乘客。相比之下,多对一出行的互联网巴士则为庞大的多人公共出行提供另一种解决方案,其在社会化要素整合能力具备一定优势,加上分享经济的动能和深度机器学习的支撑,可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型助力。
补贴:打车软件最受伤,巴士拼忠诚度
今年3月以来,沉寂了许久的出行市场再次迎来补贴大战,然而用户忠诚度和使用黏度始终成为出行软件的关键,无论专车、快车还是拼车,乘客刚需似乎一直是“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司机则是“挣得没有最多,只有更多”。为了有效平衡二者无边的欲望,滴滴、Uber只是一味用巨资满足他们的金钱需求,试图缓慢培育和矫正不甚健康市场,这与互联网巴士玩法不尽相同。
对用户来说,乘坐互联网巴士上下班,或其他相对固定线路出行,除了能有效避免高峰期公交地铁糟糕的拥堵,还能享受到专车式增值服务,比如免费WiFi,报纸,纯净水,早餐以及社交需求,公共出行体验得到质的提升。
相比拼车合乘解决大量零散和多元化需求,互联网巴士更类似于新型公交,主要解决集体出行需求,上座率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线路质量和车辆资源配置,嘟嘟巴士自称平均上座率为83%,源于其具备较强的路况和交通大数据分析统筹能力,同时发掘更多细分市场,研发有利于增加用户粘性的增值服务,比专车更加考验精细化运营能力和技巧。
滴滴去年7月宣布投入5亿元进军巴士业务,通过推出1分钱乘坐大巴活动希望快速切入市场,并没有得到专车快车式理想效果,半年后便大幅收缩战线。笔者所在的北京中关村到清河巴士班车,去年底有10余趟线路,现在只剩1条,易到巴士竟然上线3个月便草草收兵。
有观点认为,由于互联网巴士精细化运营成本相当高,滴滴不愿花大力气经营,主攻有利于融资和提升估值的专车、顺风车、试驾等业务,然而留下的市场空白倒逼嘟嘟等互联网巴士业务转型。嘟嘟巴士创始人刘逸洵曾对此表示,滴滴在专车市场大把烧钱可能会成功,但难以复制到巴士身上。巴士出行运营成本、利用率和用户粘度受到线路不科学、运营不智能的限制,这些是互联网巴士出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联想到滴滴们巴士业务只坚持3-6个月,可见巨头们擅长的简单粗暴大把烧钱玩法,在互联网巴士市场已经失灵,这个市场更依靠精细化运营的工匠精神。过于迷信金钱的力量,很难在短期内构筑互联网巴士市场的护城河,所以嘟嘟巴士们也不必惧怕滴滴,仔细打磨好产品和服务,风口随处可寻。
分享经济运营商指导供需
尼尔森日前一份报告显示,专车、拼车、巴士等主要服务区域为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欠发达区域,是公共交通系统的有益补充。当下大量出行剩余资源被激活,此前长期难以满足或成本很高的出行需求得到一定释放,从而迅速集聚大量传统出行情景下的社会新资源,不仅有利于消费升级,也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中国互联网出行市场只有4年左右发展史,但它呈现的社会价值,通过出行平台实现交通资源的整合利用,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节约地面交通资源,也从根本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困境,算是利国利民之举。
互联网出行市场发展到今天,滴滴、Uber、神州、嘟嘟等已在企业愿景上进行多次迭代,清晰的愿景意味着企业发展到达新的高度,他们将作为万亿市值的分享经济运营商,把过剩产能、闲置资源高效率盘活,并在供给与需求之间扮演好引擎者角色,指导生产,落地运营,比如新一轮汽车消费电子市场风口已经到来。
最为明显的是新能源汽车的投资热潮,无论是新能源整车项目,还是电池、电机与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均成为资本扎堆区域,共享经济运营方与汽车生产商之间的关系也将愈发暧昧,多家企业把新能源汽车列为战略资源之一,嘟嘟巴士不久前曾表示将与新投资方整合新能源全产业链,构筑充电桩、电动车、运营平台、维护保养、投资一体化、规模化发展格局。
凯文·凯利曾说过一句话:你未来的竞争对手一定不会出现在你现在的敌人名单中。当下出行市场跨界竞合产业链越来越长,企业价值也不断通过生态圈体现,导致专车、巴士等出行市场初心从解决用户出行需求,演变成促进产业链各种环境协同发展,进而成就自身新的更大价值,新能源汽车也是互联网出行市场产业链意外的惊喜。
有充分理由相信,当下只是出行生态的雏形,一切才刚刚开始,未来随着电动汽车、互联网巴士,共享汽车、无人驾驶等“黑科技”普及成熟,互联网出行企业及产品的商业价值越来越多通过生态来体现,构建生态,打造护城河将是未来互联网出行企业的不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