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大热有其产业根源 但绝不是万灵药
是拥抱还是鄙弃IP,正在成为创作者与产业界之间一道分水岭。IP所开启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实践都其来有自,这背后有着观众基础、播出环境、产业背景的日新月异,以及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
11月,又值岁末,各大卫视广告资源推介会扎堆上演,在诸多备受关注的2016年待播电视剧资源中,各种类型的IP改编剧大行其道,尤其是湖南卫视,以《幻城》、《诛仙·青云志》、《仙剑奇侠传·云之凡》等夺人眼球,而《鬼吹灯》、《三体》、《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一大批IP改编电影也即将次第上映或正在如火如荼的拍摄中。
而与此同时,部分影视制作人、变局、导演等阵营人士则对于时下甚嚣尘上的所谓“IP骗局”口诛笔伐,言辞激烈。“IP”这个原本中性的舶来语,一时间似乎成为洪水猛兽。
是拥抱还是鄙弃IP,正在成为创作者与产业界之间若即若离的一道分水岭。
毋庸讳言,“IP”这一概念和范畴之下的内涵、外延及其所开启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实践都其来有自,这背后有着观众基础、审美趣味、播出环境、产业背景的日新月异,以及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如果对此存而不论,却一味地毁与誉,都不过是一种刻舟求剑。
讨论IP热,不能仅局限在创作与产业界,影视剧这一特殊的文化娱乐产品最直接的消费者和关联方———影视剧观众们不可缺席。正是新一代观众群体的崛起,以及他们的观剧习惯和审美趣味,影响并促成了这场产业运动。
80、85后乃至90、00后观众群体,正在逐步壮大,甚至成为影视剧的主流观众群体,而他们则是长期浸润在日漫、网游乃至网络小说的“二次元世界”中长大的,他们对于种种IP改编作品中的CP人设等,无疑有着一脉相承的契合度和亲近感。比如在好莱坞,由漫威、DC漫画等改编的超级英雄片长盛不衰,而在近邻日本,日剧的剧场版乃至漫改作品,更是日本电影的主流,只是在中国,漫画创作尚未形成气候,而网络小说却风起云涌,独领风骚。
不仅如此,IP改编甚至一度成为国内电视剧产业起死回生的“救命稻草”。中国电视剧产业在经历了2011年-2013年的井喷乱象后,随之遭遇“穿越剧”、“谍战剧”限播令乃至“一剧两星”等政策变局,2014年下半年开机量明显减少,电视剧减产似乎已成定局。然而,2015年上半年以来,《何以笙箫默》、《花千骨》、《伪装者》、《琅琊榜》等IP改编剧火爆荧屏,收视率、网络播放量及口碑爆棚,国产电视剧重新回暖,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15年10月份电视剧备案部、集数同比往年均创新高。
当然,出品方青睐IP改编,多少有些言不由衷。IP改编在宣发、融资以及选角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先发优势。这在电视剧宣发上尤为明显,不同于电影,国内电视剧发行大都采用预售方式,即电视台在电视剧尚未制作完成、甚至还在剧本创作阶段,就先行以预购或投资等方式提前锁定目标剧目,而IP改编剧由于IP已具有庞大粉丝基础,因而成为电视台预估收视率、乃至采购和价格决策的重要依据,而电视台预购无疑可以大大降低投资风险。对电影业来说,IP改编电影无疑也可以将通常的宣发环节有效前置,从而大大提高预售或首映票房。
随着影视剧的制作成本及投资规模进一步水涨船高,IP改编之于影视剧投资甚至愈发不可或缺。尤其是在电视剧投资领域,“一剧两星”时代电视台卖片价格已经无法分摊和消化日益攀升的电视剧制作成本,不得不转而将网络版权销售纳入视野,而后者已经成为能否盈利的关键。而改编自网络小说IP的电视剧无疑与视频网站的用户们更加契合,从而,使其在网络版权销售领域抢得先机。
当然,所谓“IP”给予国产影视剧产业的另一大启示,还在于以IP为中心和媒介的网络、动漫乃至衍生品开发的大产业思维的探索和实践意义。
其实,在这场有关IP改编的争议之中,批评最多、火力最猛还是编剧群体,除了编剧们不甘让网络小说作者分一杯羹之外,更主要的是IP改编剧盛行,大多数编剧将被迫沦为网络小说作者的捉刀者,或者被迫出局。事实上,国内大多数编剧早已缺乏原创精神及其坚持,而逐步沦为委托创作群体,而IP改编只是加剧了这一进程而已。
当然,IP改编也绝非是一盒“万金油”,“一改即灵”,其中,泥沙俱下也在所难免。网络小说可谓浩如烟海,尤其是国内的审查和播映环境,这一切都决定了并非所有网络小说都能被成功地改编为影视剧,并在收视或票房市场取得成功。此外,如果过度迷信IP,而忽略制作或其他,同样无法取信于观众,如电影《何以笙箫默》以及网络剧《盗墓笔记》都未能笑到最后。不仅如此,诸多操纵数据、人为制作IP,甚至美其名曰“养IP”的投机行为较多,更让IP改编扑朔迷离。
产业投资内参
有价值的产业投资参考
中投顾问
产业投资咨询服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