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计划2019年 冲击万米载人深潜
“就在这个月,我们在南海完成了11000米级无人潜水器4000米级海试。当无人潜水器研制成功,再加上载人舱,离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就不远了。我们计划2019年乘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冲击11000米海底深渊。”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科研人员王芳说。
《阿凡达》导演卡梅隆2012年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至万米海底深渊,中国科学家计划2019年在同一片海域挑战万米载人深潜。此次挑战不是像卡梅隆一次性探险,而是要开展科考作业,并最终实现万米深渊常规载人下潜,探索神秘的海底最深黑暗“禁区”。
“就在这个月,我们在南海完成了11000米级无人潜水器4000米级海试。当无人潜水器研制成功,再加上载人舱,离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就不远了。我们计划2019年乘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冲击11000米海底深渊。”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科研人员王芳说。
王芳是在10月30日2015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上做出上述表示。她说,无人潜水器共在南海下潜5次,同时完成了用于拍摄、抓取生物和提取海底沉积物的着陆器海试,着陆器共下潜6次,最大深度4328米。
“这次南海海试目的基本达到,对各系统和设备在4000米级海水工作环境下功能进行了调试和考核,对各操作岗位和维护人员进行了培养和训练,发现了设计问题,为下一阶段11000米级海上试验提供海试经验及整改方案。”王芳说。
一般3500米至6500米被称为深海,6500米至海洋最大深度11000米为深渊。地球上超过6500米的深渊海沟有26个,面积总和接近澳洲大陆。
科学研究表明,深海与深渊有丰富的生物等资源,深渊研究有助于人类了解不依靠阳光的生态系统、人类起源以及深渊对地球生态、气候和地震预报的影响。深渊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热点与前沿领域。
深渊科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着陆器、无人潜水器和载人潜水器等系列化的调查装备,特别是最尖端的万米级载人潜水器要克服1100个大气压的巨大压力以及深海低温和深海供氧等难题。
王芳介绍,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崔维成正在牵头组建以万米级载人潜水器为龙头的世界领先的“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包括系列化深潜装备,科考舰船队,科研、生产、应用和市场开拓团队等。
崔维成是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蛟龙”号2012年创造了作业类潜水器世界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研发团队中还有多位“蛟龙”号研发人员。
“我们研制的着陆器、无人潜水器和载人潜水器等均是基于”蛟龙“号积累的成熟技术,分步骤实施。”王芳说。
专家表示,从着陆器到无人潜水器再到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发展途径,可大大降低万米级深载人潜水器风险,无人潜水器还可以作为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的“守护天使”,即承担维修和保障任务。
崔维成和王芳等正在研制的万米级载人潜水器被命名为“彩虹鱼”号,项目采用“国家支持+民间投入”方式运营,经费来源包括高校课题经费、民间捐资、政府专项科研资金和企业赞助。
其中,以中国汉代探险者张骞命名的载人深潜器母船资金全部来自民间,将来通过开展深海科学考察、海洋工程服务及深海探险体验等商业活动获取回报;载人潜水器的关键核心载人舱将通过自筹资金解决。
王芳表示,万米级载人潜水器载人舱在研制过程中将会带来一系列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专利。这些世界顶级科研成果将会被广泛应用于深海装备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为深海装备及相关领域产品升级及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按照目前的计划,明年6月,4800吨级“张謇”号科考母船下水,7月开启海上丝绸之路首航之旅;明年10月,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万米海试。
2017年,开展跨越从南极至北极的“极地深渊科考探索之旅”;2018年10月,开展载人潜水器8000米级海试;2019年5月,开展载人潜水器11000米极限挑战。
待“彩虹鱼”号海试成功后,将对全球26条6500米深度以上的海沟进行系统性科学普查,逐步建立深海生物DNA数据库。“这对整个人类来说,都是一个极其独特、珍贵的资源宝库。”王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