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家险企风险综合评级为C或D 六类原因致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
172家险企最新一期风险综合评级出炉
13家险企风险综合评级为C或D 六类原因致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
截至11月8日,除恒大人寿、上海人寿等10余家险企暂未披露偿付能力报告外,已有84家财险公司、74家人身险公司、14家再保险公司披露了此项报告。从报告披露的险企最新一期的“风险综合评级”来看,13家被评为C或D,10家获评AAA。
据银保监会此前下发的偿二代二期规则,若最新一期的风险综合评级为C或D,将导致偿付能力不达标,因此,该评级备受行业关注。具体来看,上述13家险企被评为C或D主要有以下六类原因:一是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足;二是因核心业务停滞,陷入流动性危机;三是增资不到位;四是面临操作风险;五是治理监管评估等级较低;六是风险综合评级(分类监管)评价调整所致。
10家险企获评AAA
11家C级2家D级
“风险综合评级”是险企偿付能力达标的必要条件。按监管规定,偿付能力达标须同时满足三大条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
风险综合评级由监管部门评定,险企在每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披露的最近两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是上季度和上上季度的评级。
今年以来,偿二代二期工程开始实施,风险综合评级结果由之前的A、B、C、D四类细分为AAA、AA、A、BBB、BB、B、C、D八类。其中,A类指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且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小;C、D类为偿付能力不达标。
对照险企最新一期的评级结果,有10家险企获评AAA级,包括中国人寿、阳光人寿、安信农业等。此外,有11家险企被评为C级,包括华汇人寿、中韩人寿、三峡人寿、前海联合、华安保险等;2家被评为D级,为都邦保险、安心保险。
险企一旦被评为C或D,业务开展等方面可能受到限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于这些公司而言,监管部门需要根据相关规定,对其采取针对性监管措施,如限制分红、补充资本、限制业务开展等。
就险企被评为C或D的原因,李文中表示,风险综合评级中,可以资本化风险评分占50%,难以资本化风险评分占50%,因此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不达标既有可能是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也有可能是难以资本化的风险(包括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流动性风险)较大造成的。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上述13家险企被评为C或D类的主要原因包括上文提及的六类。例如,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足方面。中韩人寿提到,评为C的主要原因是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导致可资本化风险指标得分较低。流动性方面,安心保险提到,公司目前主要面临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短期健康险、车险等主要业务基本停滞,流动性压力较大等风险。操作风险方面,华汇人寿表示,因公司治理相关问题整改工作尚未完成,作为操作风险较大的公司,风险综合评级结果由B类降为C类。分类监管评价调整方面,前海联合财险表示,受最新风险综合评级(分类监管)评价调整、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的影响,公司评级结果调整为C。
李文中表示,评级为C或D的险企多为中小公司,其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中的一项或多项:一是过度追求发展速度导致资本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二是资产负债结构不健康,大量从事高风险资产负债业务,风险暴露后公司经营陷入困境;三是公司内部治理不完善导致频繁出现违法违规行为。
有险企精算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偿二代二期规则较一期规则,在偿付能力计算规则方面有变化,部分险企需要一定时间调整经营策略以应对变化。
险企需多维度
提升风险综合评级
“对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的险企,需要采取补充资本、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等方式来改善偿付能力充足率;对于因存在较大的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或流动性风险的公司需要针对具体风险采取针对性补救措施。”李文中表示。
不少险企也提及了应对措施来面临的主要风险。安心保险提到,公司正持续推进增资事项进展,积极与资质符合监管要求的潜在投资人沟通投资意向,力争在增资工作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以期早日从根本上缓解公司面临的流动性压力。
华汇人寿表示,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直接影响评级结果相关问题的整改方案进行再次检视和更新。二是控制存量风险,预防监测增量风险。三是持续加强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四是对重点指标进行持续分析和监控。
中韩人寿也提到,公司引战增资已于7月份得到监管批复,三季度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大幅提升,可资本化风险指标得分情况也显著好转。
李文中建议,对于评级为C或D的公司,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治理,强化合规管理;另一方面要合理确定发展速度与目标,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科学管理,确保公司满足偿付能力管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