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粮食、能源、矿产资源消费大国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日前在《求是》杂志撰文称,我国是粮食、能源、矿产资源消费大国,部分品种外采率较高。在大变局中谋复兴,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需要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完善国家储备体系,将粮食、能源“两个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切实守住安全底线。
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是重大的战略性问题
这篇名为《完善国家储备体系 保障初级产品供给》的文章提到,当前,在世纪疫情冲击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粮食、能源资源供应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局部冲突等因素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紧张,给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带来新的风险挑战。
文章称,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是重大的战略性问题。不论是粮食等农产品储备,还是能源等资源储备,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要充分发挥国家储备的调节作用,强化对经济社会的协同保障,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动态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大盘稳定。要精准把握国家储备吞吐调节的时度效,服务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维护初级产品供给的安全稳定。
文章指出,国家储备的应对急需功能,主要是针对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的、局部的风险,提供救助物资等即时供应,并为后续措施跟进提供必要的缓冲时间。必须居安思危、安不忘危,以系统性思维应对各类风险事件,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更加高效安全可控,更好服务于突发事件发生后灾害应对和人民群众所需的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支持相关生产、流通企业和产品用户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储备
文章认为,我国是大国,必须具备同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储备实力和应急能力。在加强国家储备制度建设的重点任务中,就包括:健全需求研判和生成机制,统筹考虑国家安全、防风险需要、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聚焦国计民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关键领域,优化储备品种、规模和结构布局,有增有减、有保有压,提升储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坚持分级分类施策,优化中央和地方储备的协同保障,中央政府储备聚焦事关全局和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主要防范化解全局性、系统性和跨区域供应风险;地方政府储备作为防范化解本地区局部突发事件的“关键防线”,重在保障生活必需,突出因地制宜、实用管用、快速响应、直达基层。健全落实制度政策,支持相关生产、流通企业和产品用户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头作用,引导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基础上,合理增加商业储备规模。产能储备是接续力量,在重点领域谋划预备渠道、备份系统,与实物储备形成梯度配置和协同耦合,有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文章提到,应根据增强储备实力的需要,突出储备设施功能综合化、保障基地化、布局网络化、管理智能化,持续优化完善储备设施网络。建设一批综合性国家储备基地,改造提升储备仓储能力,强化集散中转和综合保障功能。
此外,完善统一国家储备数据库,建设一体化管理平台和智能系统,加快储备数字化发展。强化精准高效投送保障能力,健全运输枢纽体系和末端配送网络,构建一体化投放保障模式。管好用好粮食应急保障企业资源,切实完善应急配送和供应“最后一公里”,实现“都市区1小时送达、周边城市3小时送达、城市群5小时送达”目标。
加快推动国家储备领域立法进程
文章称,针对我国储备安全法治基础较为薄弱的实际,当前要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战略任务,建立健全国家储备法律体系,协同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进程,研究论证国家储备立法,健全地方储备相关法规制度,把相关制度政策转化为治理效能,为解决国家储备改革发展的现实问题提供法律保障,用法律“利剑”守护大国储备。
文章提出,创新方式手段,全面加大国家储备监管力度。比如,充分运用12325监管热线、国家储备数据平台和在线监管系统,强化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严格问责制度。
文章还提到,强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战略性矿产品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等风险的监测预警和评估,健全完善应急预案,制定实施衔接配套的制度政策和改革举措。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大力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持续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加快增强粮食供给体系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