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储能领域创新 未来科学城办线上成果推介会
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绿色环保,但却不能稳定持续输出,这就需要储能设施将其储存下来。作为实现“双碳”的重要支持技术之一,储能的应用未来将体现在多个方面。
聚焦储能这一热门领域,近日,由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华北电力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中关村华电能源电力产业联盟主办,北京未来科学城双碳技术转移转化研究院(筹)、华电能源产业创新研究院、中国电力云平台承办的2022年北京未来科学城科技成果推介会(第二期)在线上成功举办,吸引了3000多名听众在线学习。
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助理缪平进行了题为《规模化长时储能技术分析与思考》的演讲。他表示,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可选的技术路线以及技术水平还远远满足不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需求。开发高安全低成本的规模化长时储能技术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液流电池储能和氢储能将是大规模储能的优选技术。
国网新源研究院新能源所分布式能源系统研究室主任胡静认为,“双碳”目标下,能源的生产、消费和利用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面临挑战,新型储能是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手段,需要推动其快速高质量发展。
以储热系统为例,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公开数据,当前,全球约有234GWh的储热系统正在发挥着重要的灵活性调节作用。“到2030年,全球储热市场规模将扩大三倍,在未来10年,储热装机容量将增长到800GWh以上。”胡静表示,IRENA最新发布的《创新展望:热能存储》报告对储热市场发展提出了这一积极预测。报告预测,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在发电总量中将占据60%以上的比重。
北京中科海纳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唐堃则从钠离子电池角度进行了演讲。他介绍,电化学储能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技术路径。目前二次电池主要以铅酸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为主,其中铅酸电池污染严重、能量密度低、循环寿命短;锂资源储量有限,分布极不均匀,约70%在南美洲,我国目前80%锂资源依赖进口,存在“卡脖子”的风险。
2021年碳酸锂的价格已创近年来新高,锂离子电池成本持续升高,难以同时支撑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电站的需求和发展。因此,发展钠离子电池可缓解因锂资源短缺及分布不均引发的储能电池发展受限的问题,可逐步取代环境污染严重的铅酸电池,产业化前景相当乐观,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同时符合国家能源安全发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