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际 >

定位能源电力行业的青能科技获千万元级Pre-A轮融资

时间:2022-05-11 10:04:20

 

来源:36氪

「青能科技」获千万元级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君盛资本。此前,青能科技曾获得沣扬资本的天使轮融资。

青能科技成立于2020年,定位能源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为大型客户提供高端咨询及平台化产品。创始人兼CEO叶名震曾就职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IBM等机构,有近20年的IT从业经验。

2020年9月,国家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的节奏逐步加快。当前,我国发电方式主要以火电、水电为主,全国碳排放有超过40%来自电力行业。因此,电力行业的能源结构转型,是“双碳”战略的关键所在。

而减少碳排放,要从原来的火力发电转向新能源,从发电、输电、配电、售电再到用电都需要改革。这意味着电力行业需要构建一个巨大的新型电力系统,其背后也需要配套的数字化建设。

青能科技正是希望从咨询服务切入,结合平台化产品,为电力企业客户提供数据相关的体系化服务。

回溯电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从2000年开始,主流咨询公司如IBM、埃森哲等已经帮助国内电力企业初步完成了信息化阶段。信息化建设的特点,一般都是采用国外成熟的商业化数据库、中间件平台等,在其上进行二次开发,其销售、研发、服务环节,都是较为独立的。

叶名震对36氪表示,完成信息化后,在双碳的大背景下,我国接下来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尚在早期,未来的数字化转型注定需要不同的咨询服务模式。并且,和消费互联网的演变逻辑不同,完整的能源电力数据,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一定是主要掌握在国网、南网和五大发电集团等国企手中,以确保数据安全。

因此,要真正为这些企业级客户提供服务并真正解决业务痛点,靠通用性软件产品和工具类产品是行不通的。所以,青能科技从一开始就选择做平台化产品和定制化解决方案,从咨询到后期产品都由自家团队做持续交付。

“电力行业有明显的地域化、行业化属性。当前国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全开放的市场化电力交易机制。无论是顶层设计、实施路径、业务场景和新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创新等环节,都需要端到端服务。”叶名震补充。

与国外相比,我国电力行业有其特殊之处。国外一般由行业协会主导建设,较早建立市场化机制;而我国以政府主导,以省级单位为实体,各省电力企业有较大差异。电力行业需要解决的能源和数字化转型问题,比如新能源的消纳、各市场交易机制建设、“源网荷储”协同底层数据打通等等,背后都需要数字化新技术解决方案的支撑。

青能科技认为,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将经历三个阶段:数据贯通、数据运营和数字化驱动。当前,围绕第一阶段——数据贯通,青能科技已经规划并正在研发相应产品体系,包括数据资产管理平台、低代码开发平台、数据库底座管理平台等。

叶名震表示,在数据贯通阶段,就电网公司而言最难的是各省、各部门的底层数据打通,对服务商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业务能力要求非常高。首先是安全性问题,电力系统的安全级别和军工同属于最高级别,企业应用系统按重要性等级实行了严格的分区隔离管理;再者是数据孤岛问题,各省的电力公司自成生态,而一些电力企业的业务部门数据都各自分别管理,壁垒很高。

在具体落地时,青能科技会和客户一起,通过咨询的方式规划数字化转型路径,并且和现有的数字化转型项目结合——比如嵌入到企业的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和技术中台中,将最核心的业务需求抽象成一个个产品模块,再进行实施和迭代。

以青能科技目前服务的某省级电网公司为例,在实施时,青能科技建立了一个“数据库纳管系统”,将业务部门异构的数据库系统纳管起来,统一各部门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模型、数据库运维管理和安全管理等,让业务数据能跨部门流转。此后,青能科技能够基于数据中台完成进一步的数据治理,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发展自身的产品体系。

成立至今,青能科技已经将业务拓展至3个省级电网公司和2个发电集团,正在服务包括国家电网、国家电投等企业,去年营收已达千万元级,今年业务快速增长,预计营收5000万元以上。

青能科技的“数据资产管理平台”上,也已经开始沉淀多个数据治理产品化模块,如数据标准管理、数据模型管理、元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管理等等。这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产品,日后能够不断迭代和复用,推动青能向产品化阶段快速发展。

团队方面,目前青能科技约有数十人,核心团队来自IBM、SAP、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甲骨文、惠普等,平均从业时间在十五年以上。

对未来发展规划,叶名震表示,青能科技将经历专业化、产品化、产业化三个发展阶段,当前公司还处于产品化阶段的早期,一直到明年底,团队的重点都会在产品化和创新项目落地上。以后,青能科技会围绕数据服务的平台化产品为核心,陆续推出相应数据产品,并加速建立产品生态,共同为客户提供价值化服务。现在公司已经与数据治理、AI、云服务等十多家科技厂商建立生态合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