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际 >

激发市场活力 助企减负纾困

时间:2022-03-11 09:26:29

 

来源:北京日报

作为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维护中小企业平稳发展,激发其创新活力,对于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和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巩固恢复经济基础。在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提出了助企纾困减负的相关建议。

罗瀛代表: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规范商业承兑汇票使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带头清欠。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罗瀛在履职过程中也关注到相关问题。2020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开始施行。这一年多来,罗瀛在调研中发现,大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引发的案件仍呈增长态势,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罗瀛建议,针对登记投诉平台和线索转办平台现状存在的问题,加快研究制定实施细则,明确监管主体,落实监管责任。同时,针对《条例》与上位法之间的不一致,由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发布典型案例,解决裁判中遇到的法律适用障碍,发挥司法裁判的指引作用。

此外,可以借鉴北京“12345”平台、法院“12368”平台接诉即办的有效经验,实现无条件受理,受理后由专人核查、限期反馈,并追踪处理结果的工作机制。

相关行政部门还可以针对《条例》出台格式合同范本,推动国有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参照范本订立合同,从源头预防拖欠账款纠纷的产生;并加强对“老赖”的惩罚力度,将清欠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秦飞代表:给予企业科技人才支持 提升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制造学部教授秦飞表示,“如何引导人才服务于国家急需解决的科技问题,提升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人才评价是指挥棒。”今年,他建议给予企业的科技人才更多支持,以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秦飞说,目前国内的主要人才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置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设置的“长江学者”计划,以及各地方设置的人才支持项目等,主要面向自然科学等基础研究,评审时也主要以论文成果为主。至于企业的科技人才,由于其成果多为技术秘密,不便以论文形式呈现,再加上这些人才项目很少关注企业科技人才群体,致使企业优秀科技人才长期得不到国家级人才计划的支持。

为改善上述问题,秦飞提出两点建议。一方面在国家层面设立国家杰出青年工程技术基金,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同等级别,主要面向企业科技人才,以解决“卡脖子”等关键技术为主要评选标准,并建议重点向集成电路产业链相关企业科技人才倾斜。

另一方面,建议国家设立专项科研项目,用于资助高校教师到国内企业开展科研工作。项目应规定高校教师为申请人,但须与企业联合申请,并规定项目申请人和主要成员每年在企业的最少工作时间。

伊彤代表:允许低风险企业分期缴纳当期税费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伊彤注意到,随着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等因素影响,一些中小企业的经营面临较大压力。部分中小企业的现金流极度紧张,按时缴纳税费一时存在较大资金压力。

今年1月,国务院决定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对长期守信企业将归入低风险企业,对低风险企业合理降低依法监管抽查比例和频次。伊彤认为,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市场监管的一项创新性制度供给,对于构建信用导向的营商环境十分重要。

进一步为中小企业减轻压力,伊彤建议,考虑现实情况,建议在前述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有利于低风险企业的优惠措施,帮助企业渡过困难时段。

具体来说,她建议对认定的低风险企业允许其选择分期缴纳当期税费(包括增值税、所得税和社保费用等),对于分期缴纳的税款参照银行利率收取利息,以此来支持中小企业渡过经营困难期,为未来发展留出余地。如果企业未能按照分期约定支付税款,则取消其低风险企业认定资格,记入失信记录,并立即追缴全部所欠税款。

刘加军代表:为制造强国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增强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北京电力设备总厂铆工班班长刘加军看来,建设制造强国,离不开高技能人才。他近几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都致力于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今年他提出在生产一线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刘加军说,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1.65亿人,高技能人才只有4791万人,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十分短缺。

在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他建议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机制。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要与企业联手打造高级技工人才培训机制,利用技工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场地等来加强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对企业现有青年员工进行各工种专业培训,并利用高等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优势根据行业现行标准设置专业课程,为企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与此同时,他建议政府要加大对企业培训技能人才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建立工匠制度的考评机制,帮助技能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发展目标,为技能人才学习交流创造良好条件,构建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

韩永进代表: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理论研究

“全国文化中心不仅是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重要部分,作为软实力,也融于其他三个中心,具有独特价值。”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图书馆理事会理事长韩永进建议,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理论研究和顶层设计,让首都文化“金名片”更加闪亮。

他建议,对首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等概念的关系,加强理论研究与阐释,丰富其内涵。体系化梳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相关要素,提出明确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建构更符合北京实际情况的评估体系。同时,应尽快由权威部门牵头,专门编辑出版《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蓝皮书》,把每一年的建设工作记录下来。

韩永进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文化单位对自身文化内涵的挖掘还不够,没有充分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建议将在京各文化单位的力量集合起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做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充分释放文化赋能发展的巨大潜力。

齐玫代表:创新科技赋能智慧博物馆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齐玫长期关注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今年在她带上会的建议中,有部分内容涉及智慧博物馆建设。齐玫说,“十四五”规划中已明确要求,推动景区、博物馆等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与此同时,文物科技创新也首次进入国家规划。“博物馆作为特定主题或区域文化的信息集约式汇集点,在一个物理信息飞速涌入元宇宙的趋势下,博物馆的信息集群必将成为这一场技术革命的信息甬道。”

齐玫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区块链等技术在博物馆行业的应用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人开始探讨如何应用高科技手段助力博物馆建设。”

何为智慧博物馆?齐玫认为,从狭义讲,是基于博物馆核心业务需求的智能化系统;从广义讲,则是基于一个或多个实体博物馆,甚至是在文物尺度、建筑尺度、遗址尺度、城市尺度和无限尺度等不同尺度范围内,搭建的一个完整的博物馆智能生态系统。“将静止的文物数字化,将数字化的展览信息化,在智能终端就可以实现便捷操作,使文物走出博物馆,走进公众的日常生活。”

陈军代表:创立中医药技术专利交易中心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如何更好发展中医药事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台盟北京市委主委陈军建议,创立中医药技术专利交易中心,帮助民间中医药特殊技术、配方、手法、技巧等申请专利,保障老中医和特色医技持有者经济收益,让他们更有热情和动力钻研和传承技术。

陈军建议,组织社会资本和力量成立民间中医药发掘和发展基金会,寻找和挖掘一些疗效确切、口碑好、群众接受度高的民间中医诊疗养生技术等,进行系统验证、投资和开发。

“让医疗技艺价值化,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医和特色医技持有者的后顾之忧。”陈军建议,创立中医药技术专利交易中心,通过标准化的机制和市场化的运作,让老中医和特色医技持有者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效益,让民间中医药技术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不至于失传和遗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