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6年中国汽车金融行业预测分析
2021-2025年中国汽车金融行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促进
2019年6月,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商务部三部门联合印发《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方案》提出要积极引导汽车金融产品创新: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和业务布局,增加地级及以下城市和农村地区汽车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针对细分市场提供特色金融服务,适应多样化汽车消费需求;利用金融科技手段优化产品定价、简化抵押贷款等业务办理流程,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积极创新汽车金融消费信贷产品,规范汽车金融服务费收取标准,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强调,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汽车消费信贷等金融业务,通过适当下调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延长还款期限等方式,加大对汽车个人消费信贷支持力度,持续释放汽车消费潜力。
2020年11月,银保监会办公厅向各地银保监局下发《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通知》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第二部分是“加大监管政策支付力度,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主要包含三点内容:一是适当降低拨备监管要求。实现将逾期60天以上的贷款全部纳入不良以及资本充足率不低于最低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可以向属地银保监局申请将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降至不低于130%,汽车金融公司可以申请将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降至不低于1.5%。二是鼓励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支持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通过银登中心开展正常的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进一步盘活信贷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融资结构,降低流动性风险。三是资本补充方式。支持符合许可条件的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二级资本债券,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二)新能源市场成长驱动相应汽车金融市场发展
近十年来,政府持续加强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关注。2020年,在车市下行和疫情影响下,政策对新能源车继续进行引导与扶持,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
供给端方面,主机厂的新能源车型供给持续增加,2019年我国新能源车型产品数量占市场车型产品总数已达19%。同时,主机厂加强对电池、充电等技术研发,里程焦虑等潜在客户痛点陆续得到解决。中长期而言,新能源车最后将逐步接近燃油车的购车需求和购车体验,在产品型谱供应上也将和目前燃油车的结构更为类似。
由于新能源车的特性,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更为迫切。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由于较高的电池成本,整体价格相对偏高,在未来补贴退坡环境下,消费者更需要借助汽车金融满足购车和用车需求。同时,政策指导新能源汽车货款最高发放比例高于传统动力车,鼓励新能源车贷款。另一方面,新能源车目前存在保值率低、电池生命周期短等痛点,消费者对余值的担忧将影响销售,因此已有行业玩家通过余值保障、车电分离等创新金融手段进行应对,后期电动车余值将随之提升,这将大大提高汽车金融企业推出更具吸引力的含余值产品的动力,真正解决消费者购车时面对的低余值问题,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
(三)金融科技
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金融科技开始逐渐渗透到汽车金融行业。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汽车金融企业可以实现优化产品定价、简化业务流程、识别优质客户、提高风控能力,大幅提升用户体验,从而达到汽车金融产品全面化、多维化和个性化布局。目前,科技在汽车金融的应用主要是提高风控水平,处于从纯人工时代到开始注重智能风控的过渡阶段;未来金融科技在汽车金融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从注重风控向同时注重风控与智能化客户服务转变。
二、不利因素
(一)我国征信体系并不完善
我国征信机构从事企业征信服务的较多,但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较少,并且服务机构的规模偏小,提供的信用服务也比较单一。公共征信机构提供的个人信息,多以商业银行提供的银行账户、车贷等信息为主,对于分散在各事业单位的信息整合和共享机制尚没有达成,并且征信机构之间对自己掌握的信息采用垄断保护,个人征信信息整合存在一定的困难。同国外相比,我国征信体系和信用制度的发展尚未完善,可能导致汽车金融服务机构对借款人的真正信用水平、贷款用途及偿还能力缺乏有效的判断,从而导致信贷坏账率提高,债务追偿困难等问题,不利于我国汽车金融信用消费业务的开展。
(二)汽车金融企业盈利压力增大
随着新车销量的下滑和汽车金融玩家数量增加,行业竞争加剧。主机厂背景的汽车金融公司为支持主机厂销量,更是通过放弃部分金融业务利润而吸引消费者购车。因此,行业整体利润空间被压缩,汽车金融企业近年盈利压力陡增。2018年前,主要汽车金融公司的净利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速已出现收窄,而到2018年,主要汽车金融公司净利润整体出现下降,部分企业净利润的下降百分点甚至超过了两位数,尽管2019年整体盈利能力有所提升,但受到2020年经济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压力的影响,汽车金融公司的盈利能力明显下降,利润增长压力加大。
(三)行业仍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汽车金融行业仍存在诸多问题急需解决。一是行业欺诈现象严重。甄别和杜绝欺诈是从业人员的本职工作,但部分从业人员利用便利条件,虚构客户信息骗贷,成为欺诈风险的主要来源。而且此类违法行为的违法成本低、预防难度大、追索成本高。二是资产难穿透。针对汽车这一资产,目前业内尚未实现透明化,同时囿于动产管理和风控技术,银行等资金方很难实现对终端汽车资产的有效穿透和监管,更多依赖对担保企业的风控,易导致风险积聚。三是行业信息化程度低。目前汽车资产监管、客户审核、业务流程等诸多环节仍需人工完成,导致人工成本高、标准化程度低。四是部分客户利用不能暴力催收的政策规定,存在主观恶意逾期行为。五是对经销商的贷款管控难。对大部分汽车金融公司而言,汽车经销商通过汽车金融公司的贷款拿车进行销售,在车辆售出后,回款并没有及时返给相应汽车金融公司,造成了资金占用。六是存在部分个人消费者购买风险。部分车主通过汽车金融公司贷款买到车后,并没有使用车辆,而是通过非法方式将车辆进行处理,然后“失联”跑路,给汽车贷款公司造成资金损失。
2021-2025年中国汽车金融市场规模预测
2018年,我国汽车金融市场规模达到13,854亿元;2019年,我国汽车金融市场规模达到17,534亿元。
我们预计,2021年我国汽车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2.38万亿元,未来五年(2021-2025)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2.48%,2025年将达到3.81万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21-2025年中国汽车金融市场规模预测
数据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相关报告:2022-2026年中国汽车金融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