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叠加“种业”契机,蒙草生态核心价值凸显
从园林公司到生态修复,再到种业+大数据的科技型生态企业,在不断的转型升级中,蒙草生态在今天(9月27日)迎来了自己上市9周年的纪念日。根据蒙草生态日前披露的2021年半年度报告,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为9.78亿元,同比增长7.9%;扣非净利润1.06亿元,同比增长222.81%,经营性活动现金流净额1.88亿元,较上年同期-8.96亿元增加10.84亿元,同比上涨121.01%。
东北证券认为,随着“碳中和”政策的持续推进,蒙草生态主营业务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业绩有望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订单充足 未来业绩有保障
公司半年报显示,蒙草生态现存的PPP项目中,部分项目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或者农业发展银行下发的与项目建设运营周期匹配的长周期贷款,融资结构合理,融资成本步降低。且PPP项目大部分进入运营期,项目收益有所增加,公司现金流稳定。
今年上半年内,公司新签订工程建设合同(含中标通知书和框架协议)61份,合同金额286,847.4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690.57%。
就在9月14日晚间,蒙草生态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中国地质矿业有限公司、北矿城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标“欧洲投资银行贷款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项目乡土树种混交林建设工程2包”,中标合同金额约合人民币14.61亿元。公司作为联合体的牵头人将负责本项目60%暨约合人民币 8.77 亿元的建设施工。项目属沙地防风固沙林,总面积6.1万公顷,建设期5年,涉及四个旗/区/县,将改善当地生态状况、林草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转型成功 核心竞争力日益凸显
公开信息显示,蒙草生态目前主营业务为生态修复和种业科技。企业创始人1994年从花店做起,2012年9月27日,作为一家“节约型生态环境建设”企业——蒙草抗旱(蒙草生态曾用名)在创业板成功上市。2016年,企业从侧重“抗旱差异”层面的生态产品供应转变为以生态为核心的产业运营,更名为蒙草生态,重新布局自己的产业结构,以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集团化的管控模式、平台化的发展路径实现产业+资本的双轮驱动,向草原、荒漠、矿山等生态脆弱地区输出自己的产品、服务和生态理念。
经过多年转型升级,蒙草生态已经发展成为依托“特色种业体系”及“小草数字技术”,在特色种业、数字生态、科研创新等方面进行布局的科技企业。2020年,蒙草生态的研发投入达到1.42亿元,同比增长102.38%;2021年上半年,该数据为8632.65万元,同比增长456.93%,用科研实力保障种业深耕、搭建生态大数据系统、融合“产学研”,推动企业的良好运营和业绩的稳健增长。
2021年5月14日,在接受机构投资者调研时,蒙草生态表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特色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种业体系,公司拥有国内具有特色的草原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收集有地理标记的乡土植物种质资源 1694 种,4.2 万份;标本 4000 种,近 10万份;土壤 140 万份;审定国家及自治区草品种25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4项,可提供不同区域生态修复用种、乡土植物种苗、运动及景观草坪、牧草草种及科技服务输出。二是小草数字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能够为生态体检,为产业导航,运用大数据领域相关技术,实地采集区域内水、土、气、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样本,判断区域生态健康状况、历史演变规律、实时动态监测等。三是完备的技术标准与科研平台,拥有国内草产业界顶级专家资源和成体系的科研团队,建立十八个专项生态研究机构,包含抗旱植物、耐寒植物、草原荒漠植物、京津冀乡土植物、藏域植物等不同类型区的生态研究。
依托上述核心竞争力,蒙草生态在延续“种源+基地+产业”的发展模式的同时,通过数字化、平台化建设,从点到面、从面到链,打通从科研端到应用端的种业发展路径,逐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
安信证券在6月6日发布的题为《科学绿化指导意见重磅发布,碳中和下生态园林行业有望迎新契机》的研报中表示,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上,碳汇交易模式逐渐形成,林业碳汇交易打造了生态园林建设新的商业模式,提升了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
不难看出,“双碳”叠加“种业”的大背景下,碳汇需求的提升将为生态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生态修复项目的落地规模和进度可期,同时未来随着基于市场化导向的林业、草地、湿地、农田碳汇项目管理机制和政策不断完善细化,蒙草生态等优质生态企业或充分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