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迎来近6年最长“举牌熄火期” 规模持续萎缩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信息显示,自去年12月26日至今年9月26日这9个月内,未出现一起险资举牌事件。纵观2015年-2020年这6年,险资也未出现连续9个月未举牌的现象。2021年,险资迎来近6年最长的“举牌熄火期”。
与零举牌相呼应的是,险资股票与基金配置余额出现萎缩。截至今年7月末(银保监会披露的最新数据),险资配置于股票与基金的余额较去年末(2020年12月31日)缩水3205亿元,这两项的配置比例也从去年末的13.8%降至今年7月末的12.08%。诸多迹象显示,今年险资在A股等权益市场操作相对谨慎。
据记者了解,险资不再举牌的背后,既有投资端的原因,也有负债端的原因。投资端,在今年年初“核心资产”大涨之际,一些险资机构择机兑现了浮盈,并降低了权益资产仓位,此后权益资产仓位持续徘徊在低位。负债端,随着“举牌弹药”万能险保费规模的持续缩减及结算利率的走低,险资举牌的冲动大为降低,曾凭借万能险大肆举牌的中小险企也不再举牌了。
多家险企资管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尽管下半年在权益市场的操作较为“谨慎”,也不见险资举牌,但这并非险资机构看空A股,而是主流险资机构认为A股下半年更多的是结构性机会。比如,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公开市场与境外业务部团队负责人王一晴表示,调研数据显示,在A股方面,保险机构投资者更倾向投资于创业板、中证500、科创板等新兴成长板块。
险资不再举牌了
曾一度让部分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心惊胆战的险资举牌,今年迟迟不见新动作。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险资最近的一起举牌公告还停留在去年12月25日。
险资连续多月零举牌的背后,既有保险业负债端保费结构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也有保险机构对权益市场更趋谨慎的原因。
实际上,拉长时间线来看,险资举牌的转折点发生在2015年,这一年的“宝万之争”让资本市场首次见识到了险资举牌及万能险的“威力”。此后,随着监管趋严,中小险企通过短期内聚集大规模的万能险,并在资本市场大肆举牌的现象不再出现。险资更多的是以长线资金、战略投资者的身份举牌上市公司,“野蛮人”也渐渐变成了温和的“战略投资者”“纾困者”。
数据显示,2015年,有36家上市公司被险资举牌,达到险资历史上举牌次数的峰值。不过,从2016年-2019年,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分别只有11次、10次、10次和9次,举牌明显降温。
2020年,险资举牌环境稍有变化。这一年,监管多次鼓励保险资金以长期投资者、战略投资者角色投资上市公司,并积极支持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设立专项产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并在产品投资范围和权益类资产比例上给予政策支持。此外,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部分上市公司股价也出现大幅回撤,投资价值凸显,险资举牌再次升温,2020年险资举牌达23次,创下自2016年以来的新高,但举牌次数明显弱于2015年峰值。
去年险资出现举牌“小高潮”。而2021年,尽管监管环境未变,但权益市场波动加剧,市场热点加速切换,这让部分头部险企择机兑现浮盈,降低权益市场仓位,并不再举牌。
险资谨慎看待权益市场
今年险资零举牌的一大原因是,权益投资难度加大,不少险企权益投资更趋保守、谨慎,更重视结构性机会。数据也显示,险资对股票与基金的配置比例从去年末的13.8%降至今年7月末的12.08%,降幅达1.72个百分点,这在过往几年中也较为少见。
“今年以来,股票市场波动加大,险企在估值相对高位时对资产配置做了相应调整,对二级市场配置比例向战略配置中枢靠拢,同时也加大了投资收益兑现的力度,为全年实现投资收益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人保资产副总裁黄本尧近期表示。
黄本尧表示,从短期来看,权益类市场风险偏好逐步收敛,目前看不到支持市场走出趋势性行情的因素,更多是结构性机会。
多家险企资管部相关负责人也与黄本尧的观点趋同。中国人寿(29.830, 0.20,0.67%)投资管理中心负责人张涤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我们在大类资产配置上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既包括宏观基本面的影响,也包括监管政策变化的影响及流动性的边际改善,估值水平、市场情绪也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部分险企今年下半年的大类资产配置重点也从权益资产转向债券等固收资产。昆仑健康资管部相关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从短周期看,2021年名义经济增速可能接近顶部。固收+成为标准配置,通过大类资产配置来提升固收类资产的收益成为主流,择时与回撤控制能力至关重要。
“权益市场下半年可能会呈现宽幅震荡的格局,公司将紧密跟踪行业及公司景气度变化,动态构建风险收益匹配的投资组合。”爱心人寿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记者也获悉,在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此前召开的“2021年上半年保险资金运用形势分析会”上,多位与会专家认为,由于宏观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叠加流动性收紧,震荡格局仍会延续,要重视结构性机会。
“举牌弹药”规模持续萎缩
除市场环境之外,负债端保费结构的深层次变化,也是险资举牌热度下降的另一个原因。
2015年之前,以资产驱动负债型的中小保险公司,通过高收益率的万能险产品,迅速扩充举牌“弹药”,并利用万能险密集举牌。
不过,从2016年开始,险资举牌主体渐变为以上市险企或大型险企为主,如“国寿系”“太保系”,资金来源也更加多元化,既有自有资金、保险责任准备金及保险产品账户资金,也有小部分万能险账户资金。总体来看,随着举牌资金来源的改变,险资举牌的模式与动机也发生根本性变化。
2015年、2016年,万能险保费同比增速分别高达95%、55%,一批中小险企万能险保费甚至出现数倍飙增。2016年,万能险保费占人身险公司总保费的比例达到了34%的历史峰值。
此后,万能险保费规模一路下滑,继2020年万能险保费同比下滑19%之后,今年万能险保费持续收缩,今年前7个月,代表万能险保费规模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同比下滑18%,占人身险公司总保费的比例由去年全年的18%下滑至今年前7月的15.6%。
万能险保费规模下滑的同时,万能险结算利率也出现明显下滑。在2015年、2016年期间,万能险月度年化结算利率最高能超过8%,个别险企万能险结算利率直逼9%。不过,9月26日,记者查阅此前万能险结算利率较高的多家险企官网发现,万能险年化结算利率普遍在4%上下小幅浮动,未发现有险企的万能险年化结算利率超过8%。
万能险规模的持续缩减以及结算利率的持续下滑,均使得万能险不再具有大肆举牌上市公司的动力。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之前,一批中小寿险公司,通过高结算利率的万能险迅速扩大保费规模,然后寻找资产进行投资(也有险企先寻找资产再售万能险),只要投资收益能覆盖万能险结算利率等成本,险企就会有超额盈利,并有可能实现超越老牌险企的经营效益,这也是此前一批中小险企在二级市场“买买买”的原因。
本质上,这类以万能险主打的经营模式,也是杠杆经营的一种,这种模式也蕴含经营风险。近几年,随着监管趋严,以这种模式经营的险企因经营风险,有的被监管接管,有的出现了其他经营困境。总体看,随着高收益万能险规模的下滑,险企失去了举牌的“原动力”,也不再“买买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