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与京东同行 2021年京东助农成交额同比上涨236%
秋风吹起,一筐筐新鲜肥美的宿迁霸王蟹出湖,程智第一次把精力全部放在线上供货,协同仓旁物流车整装待发,卖向更远的地方;2500公里以外的云南昆明,王可沁今年的阳光玫瑰刚刚卖完了最后一串,正在为接下来的果子忙碌;肥沃的五常黑土地上,董剑看着一排排长势喜人的“泥鳅水稻”,脑海中已经提前勾勒出丰收的场景。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中国的田间林下崛起越来越多“新农人”,他们扎根土地,与京东先进的供应链、技术和互联网营销资源合作,用新颖的思维、年轻的力量,托起新时代的数字农业。
农产品消费升级浪潮下 新农人携京东助力产品标准化
“喀什有比智利更优越的自然条件,喀什西梅比进口的可能还好,关键是要把握品质”。
10年前,从事IT工作的张君强,偶然间得知新疆喀什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种植西梅的自然条件。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喀什西梅迟迟没有得到发展。他便决定转型创业,在喀什包下了1800亩土地种植西梅,通过京东销往全国。
“我选择京东,是因为它更关注水果的本质。”张君强认为,水果一定要用口感、口味赢得消费者。“比如有的客户抢早,要求8月必须供100斤,但对于生鲜而言,这不一定能供上。西梅受到气候影响,8月可能糖度不达标,或是今年长得慢,这100斤的就算供货了,也不会为喀什西梅带来好口碑。”
张君强特别提到,京东生鲜就愿意等。“和他们把情况一说,对方就答应等等,9月再上喀什西梅,保证消费者的体验最重要。”张君强看来,品质第一,这才是生鲜该有的销售路子。
为了达到京东对水果的品质要求,张君强还带着团队制定了科学的种植标准。根据种植的面积,规定了西梅树的株行距,控制西梅树的密度。再通过后期的修枝,控制西梅树的果实承载量,“这样的做法,比以往传统种植方式的种植数量翻了三倍。”张君强说道。
其次是控制了施肥的量,肥多了就光长树不长果。他就和团队一起查阅资料,进行试验,找到最适合肥料的量,不会让西梅树长得太茂盛,同时又能让喀什西梅的品质和产量达到最佳。
当下,农产品消费升级浪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产业机遇,而京东平台专注高品质商品的特点,为拥有源头好货的产业带基地注入了新的市场生命力。成立至今,京东已经针对不同产品制定超5000条品控细则,让农产品进一步向标准化迈进。
在京东背后的农户,远在内蒙古的王鹏利从教育培训行业抽身,致力于做出“比法切羊排还好吃的”内蒙羊排;与之南北相对的江西赣州龙南县,端着公务员铁饭碗的刘剑春狠心辞职,扎根33亩的脐橙试验田,一次又一次的改良品种;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百瑞源枸杞种植基地的马涛,为了能种植出上乘有机枸杞,不惜在荒漠中再造一片绿洲……他们不约而同的“死磕”品质,带领产业带朝着标准化、品牌化奔去。
全方位扶持农产品品牌 京东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吕四港是全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这里的海鲜在全国范围内都能靠前数。”
袁可欣从小在父辈经营的水产品冷冻加工工厂长大。留学八年归国后,她发现海产品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准地标好物,当一个地方的品牌名声“打响了”,当地的海鲜就不愁卖。为此,新农人袁可欣放弃了金融产品经理的高薪工作,从互联网切入,热火朝天地做起了“吕四海鲜”。
今年5月,她带着至鲜品牌入驻京东生鲜,凭借明星产品油带鱼、懒人快手菜切块梭子蟹等高品质海产品火速积累了一大批坚实的粉丝,京东4亿消费者给了她创业的底气。
这样跨界创业的“新农人”不在少数。媒体人转行“卖葡萄”的王可沁,虽然在最初对水果一窍不通,但媒体功底深厚的王可沁反而在打响农产品品牌这件事上,与京东“一拍即合”。今年,王可沁的店铺配合京东进行葡萄节、阳光玫瑰节等各项产业节落地,进一步打开“弥勒阳光玫瑰”知名度。
地标品牌效益给农民带来的增收是实打实的,王可沁自豪的说“今年,参与合作的农户销售收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20%的增长。”
2021年是乡村振兴的“元年”,京东整合自身线上线下资源,大力扶持修文猕猴桃、宿迁霸王蟹、弥勒阳光玫瑰葡萄等地标农货走出当地,与消费者建立有效连接。更凭借其更加精准、高效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提升农产品品牌度和竞争力。据统计,2021年,京东与江苏宿迁、陕西武功等30个农业产业带政府签约合作,助农成交额同比上涨236%,帮助近百万农户增收。
农业亟待数字化发展的今天,通过京东,消费者能够享用到更多高质量农产品。与此同时,高质带来的溢价能在市场上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京东也在不遗余力的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不打价格战只凭品质说话。让农产品溢价部分转移到农户身上,让增收真正落到实处。
这条“质量越高-消费者越满意-农户收益越高-改善生产-提供更多高质量农产品”的农产品产销正向循环,将持续支持农村农业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和消费升级;最终向着京东“奔富计划”——“计划三年内带动农村实现10000亿产值,带动更多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全力进发。
(文中图片由京东授权中国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