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际 >

CT球管制造商麦默真空获数亿元人民币融资

2021-07-12 13:04:47

 

来源:动脉网

2021年7月12日,业内前列的CT机X射线管组件(以下简称“CT球管”)制造商麦默真空技术无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默真空”)宣布完成数亿元人民币融资,由达晨财智领投,夏尔巴投资、泽羽资本等新老投资机构跟投。融资主要用于新型静态CT球管产品的开发,现有平台产品的拓展等用途,百榕资本担任公司本轮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

中国CT球管市场规模近百亿元

2019年,全球CT的保有量约为41万台,主要以美洲、欧洲及亚太地区为主。按照全球平均医院使用频率来计算,CT存量市场每年的球管替换需求量约为12-14万只;且全球每年新增CT设备约2-3万台。综合来看全球每年CT球管的需求量约为14-17万只。

根据Frost &Sullivan数据披露,2019年中国的人均CT保有量仅为18台/百万人,远低于同期日本的111台/百万人和美国的44台/百万人,导致现存设备使用负荷远高于国外发达国家,其平均更换市场也就更短。目前根据估算中国市场CT球管的平均更换时长仅为22个月甚至更短时间。

“CT X-ray tubes generally need to be replaced every 2 to 4 years. In China,the replacement cycle of CT X-ray tubes can be frequent as every 6 to 12 monthsdue to high utilization of imaging equipment.”

-“Varex Imaging 2020 annual report”

根据2020年万睿视财报披露,CT球管平均每2-4年会更换一次,但在中国由于CT使用率过高,部分医院甚至达到了一年内更换两只球管的频率。且随着全球疫情的影响,中国近年来新增的CT设备数量正在持续以每年约20%的增速持续增长,未来CT球管替换市场会更加广阔。总体看来,目前中国CT球管每年的总市场规模可达百亿元人民币。

CT球管的国产替代势在必行

CT球管作为CT设备核心配件中唯一需要进行频繁更换的耗材组件,医院每1-2年内就会有更换的需求,可以为球管供应商产生持续的订单,是医疗市场上难得的兼具设备和耗材销售优势的产品。

全球CT球管市场基本被CT整机生产商GE、飞利浦、西门子医疗,以及第三方球管厂商DUNLEE及VAREX所垄断,中国市场也是如此。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明确指出要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像设备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对本土医学影像装备设备生产企业的高端化与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21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更是直接指出要“研制高端影像、放射治疗等大型医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

目前以麦默真空为首的中国CT球管企业,经过多年卧薪尝胆的研发,已经逐步推出了各种型号的国产化CT球管产品并已经在市场上进行销售,为中国摆脱对国外品牌CT球管的依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完整布局知识产权,主流CT和静态CT双轮驱动

麦默真空成立于2017年9月,于2018年底获得夏尔巴投资、纳米维景的A轮投资,并于2020完成了B轮融资,引入了泽羽资本、比邻星创投等机构投资者。麦默真空的3.5MHU和5.0MHU产品均已取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通过了ISO13485和9001的体系认证,并已实现规模化量产及销售。预计未来每年公司还可取得2-3张相关产品注册证,进一步完善产品线覆盖范围。

麦默真空是全球唯一一家拥有主流CT球管和静态CT球管两大产品线,采取双轮驱动策略的CT球管厂商:

在主流CT球管领域,麦默真空现已覆盖3.5M和5.0M两大主流产品平台,可以兼容西门子、飞利浦、GE及国产主流品牌,并不断向其他平台进行扩展,扩展完毕后,预计可以满足目前市场上CT整机绝大部分的球管替换需求。

在静态CT球管领域,麦默真空为静态CT的领导厂商纳米维景开发了多款专门为射线源环形阵列CT(第六代CT)所研发的球管产品,并成为纳米维景的静态CT产品独家球管供应商。与传统CT相比,目前24源的静态CT产品已经可以将时间分辨率提高10倍,把空间分辨率提高64倍,解决传统CT面临的扫描心脏的难题。

独立自主研发,稳定规模化量产

CT球管的制造包含多项技术难题。以常见的第四代螺旋CT球管为例,对于单个球管来说,其管芯内部必须要保持10-8级别的真空度,以防止高电压产生的打火现象损坏球管;且球管在工作时靶盘的温度高达2000℃-3000℃,在产生高温辐射的同时,轴承还会带动阳极靶以每秒150转(150Hz)的频率进行旋转,这就对球管制造过程中的真空度保持、焊接工艺、组装工艺及误差控制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麦默真空针对整个球管制造流程的工艺需求和工作指标的需求自行定制开发并制造了相应的各类球管的生产设备,紧密围绕球管的参数需求及工艺流程设计的球管制造设备可以规模化量产出稳定可靠的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过去近两年的销售中,麦默真空向各大医院所供应的球管产品使用寿命平均超过了30万秒,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顶尖水平,各医院客户对于球管的质量高度认可。

目前麦默真空在无锡市建有5,000平米的配套产线,核心部件生产组装的车间达到了三万级洁净间标准。麦默真空现有的产能已经扩展到每年2,000只球管,可以满足国内迅速爆发的订单需求。同时麦默的配套产线仍保有扩充产能的空间,预计未来可以将年产能扩充至8,000只球管。

凭借尖端工艺和创新能力,获得多项荣誉及政策支持

2020年11月麦默真空成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9月及8月分别获评为江苏省“双创人才”及无锡市“太湖人才”等荣誉称号。麦默真空于2019年12月获得江苏省创新创业B类资助、无锡市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及惠山区“先锋英才计划”海外引才专项资助等政府补贴,并于2019年获得市创业创新大赛优胜奖,取得生物医药组的第一名并进入市瞪羚企业培育库。

目前麦默真空拥有1项发明专利、超过30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1项外观专利及获取了注册商标。针对现有的3.5M热容量及5.0M热容量球管产品,麦默真空已经突破了双阴极聚焦、栅控焦点尺寸、磁控Ф向飞焦、栅控Ф向飞焦等关键技术,并且对未来产线升级有着完整的研发计划。

麦默真空以高端技术研究及制造为导向,为企业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国际一流水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有效地建立了足够高的技术门槛,使得麦默真空在现有球管市场竞争格局中保持领先优势,并可以依托于对静态CT球管的布局占领未来市场高点。

此次成功融资后,麦默真空创始人叶华伟表示:“麦默真空从创立以来一直始终坚持贯彻CT球管的正向研发策略,依靠核心团队在CT球管行业的多年积累,自主设计并搭建CT球管生产设备,把球管工艺要求融入到了整个制造流程当中去,真正实现CT球管的批量化、产业化,打破国外企业在中国CT核心部件市场的垄断。”

达晨财智合伙人韦钢表示:“CT球管是医疗行业里少有的兼具耗材属性的影像设备核心零部件,在过去该市场一直被国外品牌所垄断,达晨财智一直在相关领域寻找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中国企业,麦默真空作为国内拥有正向研发能力的CT球管行业领导者,立足于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持续不断打磨产品,加速CT球管国产化进程,我们相信麦默真空未来会走出中国,代表中国在全球CT球管市场发出自己的声音。”

夏尔巴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蔡大庆表示:“中国CT核心零部件行业的国产替代势不可挡,必定会出现一些拥有远大抱负的研发导向型的中国公司,麦默真空就是其中的翘楚。麦默真空依托创始团队10年以上的行业积淀全身心投入到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国产球管的研发当中去,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构建了显著的竞争力。夏尔巴投资作为麦默真空最早的机构投资人,一直不遗余力的支持像麦默真空这样有抱负,有技术,勇于投入的优秀中国企业。”

关于达晨财智

达晨财智成立于2000年4月19日,总部位于深圳,是我国第一批按市场化运作设立的本土创投机构。自成立以来,达晨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聚焦于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节能环保、医疗健康、大消费和企业服务、文化传媒、军工等领域,发展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投资能力最强、最具影响力的创投机构之一,并被推选为中国投资协会股权与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深圳私募基金业协会、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深圳市投资基金同业公会、深圳市企业家联合会等专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截止目前,达晨财智共管理25期基金,管理基金总规模360亿元;投资企业超过580家,成功退出205家,其中112家企业上市,93家企业通过企业并购或回购退出;累计95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关于夏尔巴投资

夏尔巴投资创立于2018年,创始人曾共事于中国知名风险投资公司,2011年创建并领导其医疗投资团队,负责医疗投资和管理医疗基金。夏尔巴投资团队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历经风雨,砥砺前行,已成为中国医疗健康领域有影响力的风险投资机构,在生命科技、医药、器械诊断、医疗服务等重点赛道上投出多个行业龙头企业。十年磨一剑,从2011年到2021年,历经了4个基金年份及120余个医疗项目的锤炼,有幸与众多优秀创业者携手同行,一起成长。

关于百榕资本

百榕资本是一家聚焦在医疗健康领域、以研究为导向的财务顾问机构,旨在以丰富的交易经验帮助医疗企业快速成长,以严谨、深入的研究为投资机构洞察具有价值的投资机会。百榕资本的关注领域涵盖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及耗材、IVD及精准医疗、生物医药、医疗信息化等多个医疗细分赛道。百榕资本的核心团队均来自一线咨询机构、知名投行及会计师事务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