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积极推进低碳绿色金融发展 承销“碳中和”债超500亿元
自从“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提出以来,相关的绿色金融产业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在监管的指导下,金融机构正积极地推动并参与绿色金融创新,从多方面来引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银行业已经承销了规模超500亿元的“碳中和”债券,还推出了不少创新型“碳中和”概念金融产品;多家银行及地区发布了“碳中和”相关行动方案和区域性建设指南。
银行业积极助力碳中和
自从2月8日全国首批6只“碳中和”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后,“碳中和”概念的相关债券发行规模快速增长,《证券日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截至7月8日,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债券有110只,发行金额超过1207亿元。其中,由银行机构作为主承销商的债券有35只,发行金额超过520亿元。
除了积极承销发行“碳中和”债券外,银行业还在“碳中和”方面的金融产品上做出了创新和探索。记者发现近期已有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等与该主题挂钩。比如5月14日,兴业银行与上海清算所合作,面向企业客户成功发行国内首笔挂钩“碳中和”债券指数的结构性存款。
中信银行紧随其后也推出了类似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其挂钩标的“21国开绿债01”是获得国际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贴标认证的“碳中和”绿色债券。
记者还注意到,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发行了“碳中和”主题的理财产品。例如,中银理财发行的市场首批以“碳达峰”为主题的理财产品。
中投协咨询委绿创办公室副主任郭海飞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碳中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值得鼓励,但是也需要注意其产品的标准化和复制推广性,如果不具备广泛推广的条件,那么它的作用和价值就很有限了。
冰鉴科技市场总监周扬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表示:““碳中和”相关的理财产品其概念大于实质,因为穿透来看,其底层资产就是绿色低碳项目。从银行金融产品以及业务未来的发展来说,绿色信贷方面的创新值得关注。比如与排碳排污额度相关的金融衍生品型信贷,绿色项目以各类排碳排污权、减排额度作为质押担保实现融资需求,这类产品是未来银行业的探索方向。”
多地发布银行行动方案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发布“碳中和”行动或工作方案。
比如,江苏银行率先发布了全国首个“碳中和”行动方案,该行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气候融资专项支持额度不低于2000亿元,清洁能源产业支持额度不低于500亿元,支持减污降碳、清洁能源、清洁交通、零碳建筑等领域重点项目,推动实现碳减排超1000万吨。国家开发银行明确“十四五”期间设立总规模为5000亿元的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贷款,其中2021年安排发放1000亿元,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还有多个区域性“碳中和”银行建设指南方案相继制定发布。
今年5月份,浙江省湖州市已开展“碳中和”银行建设试点,并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性“碳中和”银行建设指南》,配套制定了《银行业“28·58”碳达峰与“碳中和”远景规划》。截至6月底,湖州已经有绿色专营机构41家。
浙江省衢州市也出台了《衢州银行业绿色金融试点行、示范行培育办法(试行)》,目前,衢州市已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事业部26个和绿色金融专营支行28个,实现了各机构类型、行政区划、支行层级全覆盖。
近日,深圳市政府在参考调研了湖州市和衢州市试点的基础上,制定并公布了《关于加强深圳市银行业绿色金融专营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专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法人机构、分支机构、营业部、事业部等,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组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