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掘金中国智慧医疗黄金时代
“1897年GE的第一台X光机进入苏州国立医院,1935年我们就进入上海长征医院。一百多年来,我们对中国的承诺都没有改变。”GE医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在9月19日上海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上表示。
张轶昊表示,GE在中国的目标是要实现全面国产化,提升中国战略。他说道:“GE在1990年就和中国合资成立了GE航卫(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进行CT的生产,现在这个工厂供应了我们GE全球三分之二的CT设备。”
如今GE医疗正在与中国开启下一个30年的合作,而这个时代恰逢智慧医疗的爆发期,同时也落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阶段。在这一重要时间窗口,GE重申对中国的承诺意义重大。
张轶昊称,2019年中国医疗器械领域出口最多的公司就是GE。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GE不仅没有减少对中国的投入,反而是加大了投资,并在短短的几个月内,把X光机和呼吸机全部落户到中国生产制造。
“GE医疗已经把我们最高端的磁共振系统搬到天津来生产,把最高端的移动X光机搬到北京来生产,还把最高端的呼吸机搬到了无锡生产,都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受益于最近推出的一系列与优化经商环境相关的政策。”他说道,“GE医疗的信心比一年前要更强了,相信中国一定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在双循环的基础上推动发展。”
GE医疗北京影像设备生产制造基地总经理陈和强日前在公司位于北京亦庄的CT工厂向第一财经记者展示了其智能制造生产线。陈和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GE航卫在中国发展30年,带动了一大批中国本土供应商走出国门。在CT的供应链上,超过80%的零部件已经实现完全的本土化,并出口到全球市场。
利用全球的创新技术构建中国本土的生态系统,与本土的临床应用相结合,是过去几十年来跨国医疗巨头在中国谋求发展所采取的普遍方式。
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王皓表示,西门子医疗在中国提出了“两个抓手”,其中一个是把全球技术在中国加速落地;另一个是借助西门子工业4.0方面的优势,来实现医院的互联网化。
飞利浦大中华区的副总裁陈胜裕也表示:“飞利浦希望将全球创新与中国本地生态和临床的应用结合,加快中国生态系统建立,利用创新助力健康中国2030的实现。”
创新机制比创新资助更重要
然而,在跨国巨头大力发展中国本土生态系统、培育供应链的同时,一些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仍然掌握在国外厂商手里。业内呼吁要提升本土医疗器械的创新研发实力,同时加强国际的跨学科合作,真正让高科技产品在国内发展起来。
9月18日,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的推动下,东方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在苏州成立,这也是国内成立的首个致力于心血管医疗器械国产自主研发的平台。苏州已经聚集了上千家医疗器械企业,其中包括世界级医疗器械企业及国产龙头企业。
葛均波院士向第一财经记者强调了医学和工程、信息等交叉学科技术领域结合的重要性。他以心血管介入器械为例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心血管介入器械是当前医疗器械创新最活跃的领域,我国政、产、医、研、资各方合力推动了其快速发展。”
葛均波强调,唯有创新才是我国医疗器械自主创新发展的源动力,拥有创新的机制比对创新的资助更重要。他还表示,以“医生为核心”的创新平台能够加速提升中国的原创能力,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
国家药监局副局长徐景和表示:“药监局是中国医疗器械创新的倡导者、推动者和实现者,药监局将协同有关部门,加快出台推动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的文件。”
徐景和称,针对制约制造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中国应该夯实基础,加速推动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迈进,完成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型,推动国产替代,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此外,中国还应用好国内国外联动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提升竞争能力。
“在全球化时代,医疗器械企业想做大做强,必须参与国际合作。”徐景和表示。他还提出强化体制建设、落实主体责任的重要性,强调医疗器械企业一定要把产品质量安全放在首位,按照标准进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