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际 >

危废处理或持续分化 市场规模突破至2000亿

2019-10-08 11:51:00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正在被快速深挖且拥有千亿身价的危废处理,正从“吃不饱”逐步走向“吃不下”。

危废,是指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感染性等,并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的物质。在危废的认定和识别方面,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现有46大类、近500种排放物被划入“危险废物”范畴。换言之,作为国家重点监管的污染对象,危废不像一般工业废弃物可由产废企业自行处理。

一位环保行业从业人员曾指出,危废处理是技术含量、门槛较高的一个行业,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运输、处置、贮存、再处理、检测等环节。长期以来,行业把更多关注点放在处置本身,对前期贮存、运输等环节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而危废处理厂基本只能处理本区域的危废品,如需跨省需要额外申请。同时危废行业分类多,不同的废物类别和不同的利用处置方式之间呈现较大差异。

也正因此,危废监管被各级环保部门列入重点工作。紧接着,生态环境部陆续启动“清废行动”;工信部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大排查及多项政策制度的密集落地,顶层设计对危废处理重视程度空前的同时,行业随之迎来重大利好。特别是“两高”司法解释和新环保法的颁布,成为加速我国危废行业发展的重要催化剂。

在监管趋严、环保督查常态化等政策执行的背景下,考虑到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支付能力增强,可以预计危废处理的需求将进一步被释放。到2020年,我国危废市场有望形成2000亿元以上的规模。不仅于此,随着环保经济进一步发展,危险废物鉴别的进一步系统化,这个数字还将进一步提高。

与行业市场规模不相匹配的是,我国危废处理能力缺口巨大。2018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危险废物产生量为6936.9万吨,较2016年增长29.73%。国内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中国危废产生量可能达到7600万吨,较2016年增长超过39.65%。而在2012—2017年内,危废产量年复合增长率就已超过15%。数据还显示,申报危废中,超过60%的危废没有得到妥善处置。即使剔除产废企业自行处理的部分,仍存在千万吨级处置缺口。

而造成这一状况的,是因为危废处理拥有相对较高的资质、技术和资金壁垒。从事危险废物经营的企业需要向环保部门申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并严格按照许可的经营方式、危废类别、规模和有效期限进行经营。公开资料显示,总容量为300000吨的填埋处置设施通常需要约1亿元的初步投资。此外设施建设较为繁琐,项目从申请到投产运营一般需要三至五年的时间。前述原因也导致国内获得危废处置资质的企业不超过2000家。

总体而言,虽然经营单位数量增加,但我国危废行业结构性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面对巨大市场,行业自身却长期呈现“小散乱”特征,难有“巨头”显现。根据E20环境平台的统计,2018年危废处理企业总产能仅占全国总产能7.2%,仍有大量的危废处理产能需要企业自行消化。就处理量而言,全国仅有不到1%的企业能够处理25种以上的危废,而接近90%的企业处理危废类型少于5种。

而在高度审慎的监管政策下,拥有处理资质的企业,就变得奇货可居。随着危废管理政策趋严,掌握焚烧设施和填埋场的企业将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占据显著优势。其中资源化业务前期固定资产投入相对较少、对企业融资能力要求较低,尤为适合新晋跨界选手。对此,下一步还需加快构建危废协同处置和综合利用产业体系,提高危废利用总体处置水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