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出一系列政策改革措施 金融业大规模开放迎发展新契机
近期,我国推出一系列政策改革措施,使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得到提高,跨境资本流动管理逐渐回归中性,配套改革措施逐渐完善。而一场关于中国金融开放的讨论也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举行,法国兴业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麦拉克·马库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伦·斯科尔斯、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向松祚分别发表了观点。毫无疑问,中国金融业大规模开放发展迎来了新契机。
李稻葵表示,现在我们讲金融开放,主要是金融服务的开放。比如说法国兴业银行,可以在中国开展业务,可以跟企业一起做咨询,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金融服务。中国的智慧是,一边把金融服务开放,一边把监管做好,一边逐步开放资本账户。金融业的开放将引领下一阶段经济开放的浪潮,我们到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在李稻葵看来,目前金融业面临发展机遇。实体经济经过金融危机爆发以后10年的调整,对金融的依赖程度以及与金融融合的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实体经济的发展更加依赖于金融。而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对金融的依赖程度以及融合程度,比任何一个时期都高。金融业大规模开放迎来发展新契机。
中国金融业开放已经明确了时间表,那么,银行业是否做好了准备?宗良表示,这一次金融开放应该说是力度空前,标准高、范围宽。从银行业的角度讲,基本是按负面清单和准入清单、前国民待遇的原则来设定的开放节奏。原来都是限定一定的比例,现在可以超出50%,外资可以控股。把原来不能做的业务,都逐步开放,这对于外资金融机构来说是机遇。重要的是形成中资和外资机构共赢合作的局面。
对于中资银行,宗良认为,应加大产品创新的力度,包括金融科技的运用。还要加强风险管理,坚持合规经营。中国市场提供了好的机会,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在这个具有很大潜力的市场上,都能展翅飞翔。
在马库森看来,在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中资和外资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外资金融机构如果能给中国企业带来一些外部资源,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框架之下,外资银行可能带来新的创新,帮助中国建立更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还要有好的监管、好的平台作为辅助。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往往是进行投资,意味着其要看到资本回报率。随着市场不断开放和发展,可能会在更多领域出现竞争。金融衍生品市场可能会给外资金融机构带来更多机遇。
纽约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规模和体量都已超过伦敦。对于其如何实现快速发展,斯科尔斯表示,硅谷是美国的技术创新中心,而纽约是金融中心。在中国,北京、上海、深圳、香港之间其实有竞争关系。这里的关键在于人才在哪里聚集,同时要有资本的吸引力,有了这些资源的汇集,就更容易建立起金融中心。有了人才资源的聚集、人才之间的相互交融和合作,才能够推动增长、推动创新。不管是对中国还是对国际的从业者来说,都有巨大的吸引力。
对于如何做好金融开放的准备?向松祚提出以下建议。首先,从宏观上,能不能解决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信贷软约束的问题?过去讲,国有企业有财政软约束,地方政府是财政软约束,但这些年看到,地方政府、国有企业除了财政软约束以外,更重要的是信贷软约束。其次,金融监管能不能真正做到一视同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那么,国有企业、大企业、中小企业能不能在一个监管平台上?外资、内资企业能不能在一个监管平台上?再次,资本账户如何真正做到开放,当然是国内市场的监管、国内市场的开放,都要达到国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