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用好三招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不仅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提出坚持质量第一、推动质量变革等重大命题,并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这些重要论述都为切实推动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也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制造强国首先是质量强国。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制造业质量效益提升的支撑。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必须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路径,努力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质量水平也有较大提升,支撑我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大国的转变。但同时也要看到,与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总体不高,缺乏世界级优质制造品牌。比如,我国制造业平均损失率在20%左右,远高于日本的0.76%。中国制造因质量造成的年均损失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再如,我国出口商品在欧美等国通报召回数量居于首位,仍有三分之一的出口产品是低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如此种种,都给“中国制造”敲响了警钟。未来,打造“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在提升质量上谋篇布局、爬坡过坎,从提高整个制造业发展质量入手,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加强制造业质量品牌建设,努力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不断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升级的适应性,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伐。
要注意的是,推动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企业家精神提升和劳动力优化等展开,用好创新驱动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健全良好环境“三招”,真正提升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第一,推动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要用好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制造业而言,同样如此。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网络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交互融合,深刻改变着制造业的发展理念和方式,不断催生协同创新、智能生产、个性定制等新模式,同时也为质量设计、质量控制、质量管理、质量检测等提供了新工具和新手段。推动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就要顺应科技发展潮流,以技术创新为依托,大力发展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建成一批高水平制造业创新中心,持续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全面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突破重点领域发展的基础瓶颈。
第二,推动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要夯实人才队伍培养这个重要基础。人才是制造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将质量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积极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既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又加强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质量人才培养的主体;既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人才、各行业各领域技术创新的专家型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又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培育众多“中国工匠”,从而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此外,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亦是题中应有之义。要提高决策者、经营者、管理者、生产者质量意识和质量素养,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第三,推动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要强化良好环境建设这个重要保障。推动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保驾护航。政府既要“强监管”,加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又要“强引导”,建立高水平的标准体系,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升产品质量标准,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记录平台;要尽快研究制定并完善产品安全、产品担保、产品责任等方面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质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创新和完善制度供给,真正营造有利于提高制造业供给质量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