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注入金融活水 银行“滴灌”实体经济发展
创新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常常遇到资金需求“短、频、急”的情况,难以获得高效的金融帮扶。作为超低排放、治理雾霾的践行者,北京清新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曾碰上过类似的难题。
“公司收取的银行承兑汇票和需要支付的承兑汇票在金额、时间上不匹配,大量票据不能流通成为死票。比如,公司收取了一张1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但需要支付给4家公司各25万元,就没有办法直接进行划转支付。”清新环境财务总监蔡晓芳告诉记者。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都存在着类似清新环境的情况。针对这一痛点,银行业推出票据管理业务,为企业创新流动性服务。浙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票据池业务主要是依托客户质押的银行承兑汇票,为企业释放票据池额度,这个额度可用于开具纸质、电子承兑汇票,也可用于提用超短贷、短贷、开立保函等综合授信业务,有效弥补了企业授信不足的缺陷。
事实上,为实体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不仅是金融机构生存之基,也为金融机构创新发展提供了土壤。银监会主席郭树清也曾表示,银行业是实体经济主要资金来源,占到80%以上,从农业到制造业到服务业,实体经济的各行业都是银行业服务和支持的对象。
作为从事电磁轴承研制的高科技企业,天津飞旋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磁悬浮轴承、磁悬浮分子泵打破了这一领域国外技术垄断。飞旋科技董事长洪申平告诉记者,为快速推广该产品,飞旋科技选择采取租赁销售方式,但这也带来了租金收益见效慢和产品推广资金需求大的矛盾。
据悉,这家公司生产的鼓风机造价约50万元/台,月租金收益约为2万元/台。这意味着,设备销售后至少需要2年时间,才能全部回款收回成本,资金压力陡增。
在这种情况下,银企深度合作带来的定制化合同能源管理方案应运而生。借助“1+N”供应链模式,浙商银行给予飞旋科技直接授信额度和基于供应链下游企业的供应链管控额度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