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际 >

消费级基因检测竞争白热化 专家:公司鱼龙混杂

2017-09-26 10:18:00

 

来源:澎湃新闻

自今年8月份以来,国内多家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公司如微基因、23魔方等均将原先千元左右的标准套餐价格进行“腰斩式”降价,套餐价格从原先999元降至499元,引发人们对于该产品市场价格战的热议。

所谓消费级基因检测,即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基因检测,而并非针对患者。通常是支付费用后,消费者采集2毫升唾液并邮寄至检测公司,约10-20天后,公司再将基因检测结果通过报告形式寄回给消费者。

近日,澎湃新闻对比几家同档次消费级基因检测499元套餐发现,这些套餐提供给消费者的报告结果主要包括祖源分析、遗传风险评估、运动等潜能水平、酒精代谢等体质特点、用药指南等内容。

尽管降价后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套餐让不少网友大呼“种草”(网络流行词,“有消费意愿”的意思),不过一名基因检测从业人员向澎湃新闻称,类似不超过千元的套餐项目更多为“娱乐性质”。

这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甚至称,尽管从业数年,身边仅有一名同事曾经检测过这种项目,“在朋友圈晒出说自己有欧洲血统,主要就是好玩了。”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员陈科博士则向澎湃新闻分析称,目前市面上类似的基因检测公司鱼龙混杂,提供类似服务的公司数甚至已超过3000家,但检测水平却良莠不齐。

陈科认为,尽管目前基因检测市场混乱,但不超过两三年,在越来越规范的监管规则“洗牌”下,真正经得起考验、留下来的公司估计不会超过30家。

而微基因联合创始人陈钢则向澎湃新闻分析称:一方面,消费者对于追溯自身历史、家族历史充满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基因来分析祖源是非常可靠的,而且通过数据库来分析人类祖源的迁徙路线、祖源分布等,也是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天赋”、“预测”等词汇属于夸大宣传

当前,祖源分析是基因检测中非常受欢迎的检测项目,包括消费级基因检测的标杆企业——23 andme公司也曾在某一段时间专门向消费者提供此类服务。

对此,陈科认为,祖源分析在理论上可行,但从实际指导意义来上来说,并无太大价值。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知乎等社交网站上,一些网友甚至晒出自己在不同商家检测出的祖源分析结果并进行对比,用词颇为专业。

这些网友被陈钢认为是“对于自身基因有兴趣、愿意通过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的消费者”。作为微基因联合创始人,对于祖源分析的“走红”,陈钢向澎湃新闻分析称:一方面,消费者对于追溯自身历史、家族历史充满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基因来分析祖源是非常可靠的,而且通过数据库来分析人类祖源的迁徙路线、祖源分布等,也是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不过,相比“兴趣使然”的祖源分析,此前一度流行的“天赋基因”检测受到的诟病则更多。

据媒体报道,2016年,拳击奥运冠军邹市明的妻子冉莹颖在微博晒出了儿子轩轩的天赋基因检测报告,显示轩轩的天赋是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引来不少网友评论。

对此,陈科认为,目前很多“不负责任”的基因检测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并未将基因突变与音乐、绘画等天赋甚至疾病的关联性阐明清楚。

陈科强调,很多情况下,基因突变所带来的报告结果只是一种“关联”,而并非因果,但这种“关联”在部分公司做市场宣传时被直接等同于“因果”,造成消费者的误解。

“至少目前(技术条件)来说,天赋基因检测肯定不行,将来也许可能会有,但要等我们的数据量足够大再说。”陈科说。

对此,陈钢也表示赞同,他列举微基因报告中包含的“绝对音准”测试,“已有研究中,一些基因的突变与对音调的敏感存在关联性,但这并不能约等于有音乐天赋。”

然而,在不少“天赋”基因检测公司的报告中,却直接将拥有“绝对音准”的可能性向消费者呈现为“拥有音乐天赋”。

在前述多家基因检测公司的套餐报告中,遗传风险项目包括糖尿病、白癜风、肾结石、胃癌、心源性猝死、阿尔兹海默症等几十种疾病的患病风险,系数单位为“倍”。

对此,陈科认为,出现类似“可以预测疾病风险”宣传语的广告都有夸大宣传之嫌。

尽管目前一部分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强直性脊柱炎、酒精耐受度等疾病发生的关联性已经得到很多科学研究认证,但陈科称这只是人类对于基因密码的认知中很小的一部分。

陈科对此解释称,比如报告里称,因为家族中有人曾有恶性肿瘤患者,那么下一代人里面患有该肿瘤的几率要比普通人高两倍,甚至十倍。“但是报告里没有体现的是,这种几率本质上只是关联,也就是说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陈科说,事实上,在所有的肿瘤患者群体里,真正因为家族遗传患病的概率,只占到整个群体的5%不到。

业内:相关政策仍属空白,市场竞争越发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经历过两三年的发展,不少业内较为知名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均已在其报告最下方,贴有备注“基因检测的局限性”,称该检测无法覆盖所有位点、该结果不能用于临床诊断、基因只是影响性状的一部分因素等提示。

对此,陈钢告诉澎湃新闻,将检测到的结果准确无误地传递给消费者,是他们一直在考虑的事情,“比如一些基因突变,当前确实已有相关研究解释其与一些症状相关,但是我们也希望消费者知道,这并不是代表他(她)一定会出现上述研究中的症状,比如对某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事实上,我国仅对临床上基因检测应用范围进行严格规范,主要涉及生殖生育,包括无创产前筛查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S/PGD、遗传病筛查、肿瘤基因检测等。

而对于基因检测消费市场,政策规定仍处于空白,特别是消费与临床的界线如何界定,并不明了。

例如,23 andme公司曾因向消费者提供健康诊断相关信息而一度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叫停,而将其归于医疗设备类别,需要获得FDA的批准才能上市。

直到今年4月6日,FDA才批准23 and me公司向用户提供10项疾病(包括帕金森、迟发性阿尔兹海默症等)遗传风险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球最大基因组研究中心,我国基因检测行业“龙头”华大基因的主要业务——提供基因组学类的诊断和研究服务,事实上与消费级基因检测并无关系。

一名华大基因内部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华大内部对于消费级基因检测仍有争议。

对于将来是否会进军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华大会很谨慎。”上述内部人士简要回复。

用“群雄混战”可以描述当前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的竞争现象,而陈钢也承认,虽然降价是行业发展的趋势,但此番宣布降价的时间点,的确受到竞品降价的影响。

“腰斩”价格带来的效果也十分明显,陈钢透露,降价后每个月的订单相比过去增长了5、6倍之多。

“不过毕竟我们做了好几年了。”陈钢补充道。

此前,曾有传销公司打着基因检测的名号行骗最终被曝光,类似案件一度让基因检测行业蒙上阴影,随后“天赋基因”的“不靠谱”也再次让消费者对该行业产生质疑。

对此,中科院北京基因所的陈科表示,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已经得到科学充分证明的基因检测项目仍值得推广,比如酒精耐受度:“过去一些人认为喝酒脸红是会喝的体现,但现在已有很多文献可以证实,脸红恰恰是不能喝酒的体现。”

陈科说,对于酒精耐受度差的人来说,喝一次酒相当于是急性肝炎,很多人到了30、40岁就得了肝癌,如果能提前进行检测并干预,则能有效避免。

但对于一些遗传疾病风险的测试,一位基因测序业内人士则向澎湃新闻称,一方面是结果并不够准确,不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很多人在得到一些关联性的结果之后,终日惶惶不可终日,就适得其反。

“如果是有家族遗传病的,在不差钱的情况下,可以去做全基因组的检测,做一个备份。”该业内人士说,全基因组相比于普通的检测,对于机器的要求更高,即需要高通量的测序机器,因此价格也随之提升,目前最便宜的也需要7000元左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