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际 >

“休眠”代替退出 水泥行业去产能面临尴尬

2017-08-30 10:55:00

 

来源: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水泥价格2016年以来明显企稳回升。而证券时报记者调研发现,全国各地水泥价格的上涨幅度并不相同,此前价格偏低的华北地区先行推涨最为明显。这一方面是因为受到自律限产及环保督察的影响,另一方面则与金隅股份和冀东水泥两大巨头通过重组整合的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切相关。

从更深层次来看,同样作为产能过剩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与钢铁、煤炭等行业相比,水泥却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市场化路径。此路径下,行业的去产能之路主要依靠行业内生力量自发解决。然而,这种“自发模式”下,水泥行业的去产能,并非实现了产能的“完全退出”,而是“产能休眠”。基于此,目前的水泥“去产能”更多的带有“去产量”和“限产能”的意味。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这种形式的“去产能”只能被看作是整个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初级阶段,并没有直指实现产业良性发展的核心。水泥产业要想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有包括优劣产能标准等不少问题有待厘清和解决。

从“以量换价”

到“以价补量”

从曾经的“价比茅台”,到整个产业快速发展,再到前些年跌破成本线,目前则实现了价格回归——从较长周期来看,中国水泥价格走出了一条跌宕起伏的“心电图”。

“上世纪80年代时,水泥产品严重供不应求,需要类似粮票才能获得购买资格;而当时茅台还远没有目前这般火热,1吨水泥的价格堪比茅台。”四川某水泥公司的一位老水泥人对记者回忆道。

进入2000年之后,伴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水泥公司多数年份的业绩表现良好。以海螺水泥为例,2007年到2011年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25亿元、26亿元、35亿元、62亿元和116亿元。

但利润的吸引,也使整个行业逐步进入产能过剩状态。冀东水泥总经理于九洲回忆说,从2011年起,全国的水泥产量、销量和价格均大幅度下降,整个行业遭遇寒冬。“当时,整个河北省的过剩产能超过40%,仅唐山一地的水泥产能,即使覆盖北京、天津地区的全部需求,依然绰绰有余。”

产能过剩直接导致价格战频发,区域内大小水泥厂竞相压价,互相指责,整个行业进入无序状态,多数公司开始陷入亏损。其中,华北、东北等地沦为重灾区。以冀东水泥为例,公司2014年归母净利润大幅下滑到3470万元,2015年更是录得高达17亿元的亏损。

水泥行业资深专家华毅(化名)介绍说,由于水泥行业附加值相对较低,打价格战几乎成为所有水泥企业“保命”的唯一手段,甚至龙头企业也对此形成路径依赖。但恶性价格战无疑对水泥企业自身戕害极大。

于九洲认为,价格战的“根”在于资金链。“与少数企业有其他产业作为后盾相比,冀东水泥产业较为单一。企业间的恶性价格战,无论对于整个行业、还是对于水泥企业本身、乃至金融体系而言,都风险很大。”

转机肇始于2016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全国多地水泥价格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根据证券时报记者调研,发现各地涨幅不尽相同。与西南、华东等地相比,京津冀地区的水泥价格涨幅要大幅领先。

鹿泉金隅鼎鑫水泥有限公司负责人透露,该公司42.5等级水泥产品今年以来的每吨售价已经实现了300元起步,最高卖到350元,而前些年最低曾经卖到过每吨百余元。

价格的上涨使水泥公司毛利率迅速提高。天津振兴水泥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唐洪根表示,从天津市场来看,2016年上半年,水泥利润水品已经逼近于0。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水泥价格出现回升,2017年年中,公司销售毛利率已经能够达到30%。

这种变化在上市公司中体现的更为明显。于九洲介绍说,从2016年4月开始,冀东水泥的产品价格实现了每月跳涨,最终使公司在2016年实现经营性扭亏。

全国水泥价格的整体回升,错峰生产和环保督察影响很大。记者在金隅股份旗下保定太行和益水泥有限公司调研时,环保督察组正好入驻于公司附近。公司人士透露,环保部门对“三无”企业进行清理,附近多家小水泥厂限产停产。“由于太行和益此前已经建立起节能、环保生产工艺及装备,直接带动了公司产品价格的提升。”

但“价升”与“量降”是相伴而生的。与价格战时期水泥企业“以量换价”不同,龙头企业从2016年开始进入“以价补量”的新常态。

于九洲介绍说,2016年冀东水泥销量虽然下降20%,但营收增长超过20%。“少生产一些,价格卖高一些,企业不仅可以实现更多盈利,而且会减少资源消耗和排放,这说明以价补量是成功的。”

重组协同助推去产能

产业升级助力供给侧改革

华毅分析说,京津冀地区水泥价格领涨全国,与该地区前些年竞争激烈,导致水泥价格相对偏低有关。而在其他很多区域,通常有中建材、拉法基、台泥等行业巨头进驻,谁的话语权也不强,因此同比涨幅没有华北地区耀眼。

水泥产品的价格话语权在华北地区非常集中。这得益于2016年金隅股份与冀东水泥两家企业的战略重组——冀东水泥将金隅股份的水泥业务尽收麾下,而金隅股份则实现了对冀东水泥的战略控股。这次超过130亿元的超级并购,使金隅冀东产能规模由此前的第11位迅速跃居到第3位,同时将华北地区的水泥市场从“两狼共舞”变为“一虎独眠”,协同效应得到最大发挥。

金隅股份副总经理姜长禄表示,金隅、冀东两家公司的重组,一方面有利于优化产能,实现销售数据互通;另一方面摊薄业务成本,发挥规模效应;此外还能有效降低财务成本。

华毅分析说:“水泥行业的并购重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是以政府为主导,水泥企业直接整合,中建材采用这种路径;二是市场力量主导但多方利益牵扯导致整合并不成功,山水水泥是其中代表;三是企业之间基于市场层面的原因自发重组,并得到了政府支持和市场检验。”华北地区水泥市场从“双巨头”变为“单寡头”的实践证明,这种由龙头企业为主导,通过联合重组,实现市场化去产能,可以有效杜绝恶性竞争。

水泥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并非只是单纯去产能。由于水泥行业周期性较强,附加值较低,且“去产能”后必然面临生存问题,因此,水泥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成为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向环保的延伸正在成为不少水泥企业采取的一种可行方式。天津振兴水泥公司建立起固废处理和污泥处置两条生产线,其中“8.12”滨海新区爆炸事故所导致的污染土便在这里进行处置。

天津振兴水泥公司董事长韩晓光对证券时报记者介绍说,随着天津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许多化工、轻工企业逐渐外迁,原址土壤修复将成为废弃物的处置热点。该公司自主研发和建立了国内首条专门利用水泥窑处置污染土的生产线。“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实现了水泥去产能,另一方面则通过环保升级实现补短板。”据介绍,该公司2016年污染土处置已经创造利润3000万元,预计今年有望达到3500万元。

金隅股份与冀东水泥重组后,也于今年6月专门成立了金隅冀东环保产业中心,通过环保转型推进、市场开发管控和技术创新支持等路径,推动水泥产业转型升级。记者从该中心获悉,金隅冀东环保产业整体发展规划已经制定,协同冀东装备进行相关环保设备研发也已经提上日程。

位于北京市怀柔区的兴发水泥有限公司则在去产能之后则在走着另外一条路。这家曾实现5000万元净利润的公司,为了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2015年6月主动提前关停水泥生产线,寻求“涅槃重生”。据介绍,兴发水泥将逐步变身为服务国内外科研人员及文化创意人群,集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交流展示为一体的科技生态小镇。

该公司人士举例说,可以保留水泥库,利用原有仓体空间改造成精品酒店;还可以将部分建筑结构进行复古式翻新,改造为展示报告厅。“改造建成后,项目将由兴发水泥大股东金隅股份持有、自主经营。这或为高耗能落后产业转型升级开拓了一条新路径。”

上一页12下一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