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财政政策的前世今生 完善现代财政政策分析框架
建设大国财政要求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相应的,大国财政也应该建立完善的现代财政政策分析框架。学理上,前者属于制度分析的范畴,更多使用新政治经济学分析工具,得出的结论更倾向于增强国家的财政能力;后者属于效率分析的范畴,使用标准的宏观经济学分析工具,得出的结论往往要求财政政策符合经济增长和熨平经济周期的需求。中国的大国财政建设对财政理论与实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伴随国际上宏观经济理论求变的呼声,财政政策的作用需要重新认识。
管窥财政政策的前世今生
财政政策因为经济危机而兴。1929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危机,形成影响深远的经济大萧条(GreatDepression).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凯恩斯经济学是对传统古典经济学的革命,此后财政政策成为正常工具箱中的重要武器。财政政策对于走出上世纪30年代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在战后50、60年代的经济管理中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中流砥柱。
财政政策因为经济危机而衰。1973年开始的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传统凯恩斯经济学的通胀率与失业率相互交替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美国经济同时出现经济停滞、失业率上升和通货膨胀,因为这背后的诱因发生了改变。石油危机是一种供给冲击,石油短缺导致了石油价格飙升。由于能源价格上升,导致总体经济限于低迷状态,经济增长停滞。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受到“卢卡斯批评”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猛烈抨击,财政政策的理论根基受到动摇。于此,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成为新主流,供给经济学一时吸引了全球关注的目光。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相继根据新古典理论,大力推行私有化、去国有化、大规模减税等政策,美欧经济重拾增长。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宏观经济的大稳健时期(GREATMODERATE),货币政策成为主角,财政政策沦为配角。直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欧美等国家投入巨大的财政资金救市,财政政策重新引起关注。果断推出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的中国经济率先反弹,重拾高速增长态势,成为此后几年到目前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后危机时期,在学者重新反思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同时,财政政策的作用也得以重新审视。
进入相宜财政政策模式
反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政策实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过程中,由于精心准备、时机得当,顺利进入“晴耕雨读”的相宜政策模式。在经济增长势头良好的情形下,财政相应控制支出,扩大财政储备,税收政策注重涵养税源;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形之下,调动储备,加大财政支出,熨平经济波动,防止外生冲击导致经济衰退,进而给经济内在机理造成更大伤害。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