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辽宁建昌古城文化项目引发关注
3月13日,《人民政协报》刊发《辽宁建昌古城:打造特色小镇对接文化旅游“十三五”》专题报道,在全国两会期间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建设特色小镇这一话题的关注。
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如今,特色小镇正日益成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拉动有效投资的新引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平台。今年,“特色小镇”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市,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
特色小镇如何走得更远?今年全国两会上,这一话题备受代表委员热议。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认为,特色小镇不应被曲解成房地产的“圈地项目”,应多规合一,结合当地特有资源做全方位的产城开发和建设,要让当地百姓成为特色小镇之主体和最终受益者。
全国政协委员、泰禾集团董事长黄其森表示,在建特色小镇时应注意避免“千镇一面”的趋势。特色小镇最重要的还是在“特”字上做文章,将地方独有的产业资源与小镇建设融合好。
在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副市长张明华看来,特色小镇要走得更远,需要制度的保障。他所在的民建中央向大会提交了《关于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提案》,希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并将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推广到全国去,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把特色小镇这个主题做好、做出实效。
实践证明,文化是特色小镇建设的灵魂。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传统文化资源是特色小镇规划定位的基础,也是小镇真正的特色所在。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提交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色小镇培育打造创业创新新平台的建议》,提出在加快培育特色小镇的过程中,除做强做特产业功能外,要注重发掘文化功能,汇聚人文资源,形成文化标识;嵌入旅游功能,挖掘旅游题材,丰富旅游元素,力求打造成高级别景区。
全国人大代表王文娟认为,特色小镇不仅仅是产业提升的舞台,同时应兼顾文化、生活的功能。在小镇建设过程中,建议用旅游产业作为连接点,把经济、生态、交通、林业、水利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打造新的旅游目的地。
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此后,住建部公布了127个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各省市也密集出台了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的“建昌古城”项目正是在此时走上了打造特色小镇之路。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5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1.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4亿元,整体规划为“一城、两宅、三轴、四带”,以建昌古城文化为核心主题,打造集文化古城、高端住宅、风情商业街、医疗卫生、教育培训、养老养生、生态农业、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宜商、宜游、宜居、兴产的多功能全景生活城。
建昌古城在复兴古城文化时,特别注重挖掘建昌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保证项目科学实施与可持续发展,几年前,辽河民俗文化研究小组成立,由辽宁天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任秘书长。该小组对辽河一带特别是建昌县民俗、非遗进行了详实研究。根据研究报告,建昌所在的葫芦岛市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有7个省级非遗项目及23个市级非遗项目,确定了5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25名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建昌大鼓、建昌鼓乐、建昌灯会、建昌皮影等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越来越引起当地民众的高度关切。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徐蕴峰在赴建昌古城调研后指出,建昌古城应在确保遗产良性发展与传承的同时,挖掘其经济价值潜能,争取将非遗实业打造成为建昌文化发展的新形态、大众创业的新渠道,通过开展生产性保护,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是特色小镇建设和文化旅游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题中之义。
据了解,接下来,建昌古城项目将与多方机构合作,整合、利用各级、各界优质资源,全方位实现葫芦岛及文化建昌、生态建昌的立体化宣传推广;成立专项课题,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对项目开展调研论证;组织行业峰会,策划“建昌·印象”系列文化活动,从遗产保护、非遗传承、文化延伸、生态发展、旅游宣传多个角度,开创建昌古城文化复兴的新局面。